第十六章 缘份啊(1/2)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首.发瞧着那乡镇离得极近,但等到我和鲁路等人赶至,天色已然擦黑了。进镇子的路口立一石碑,“青天镇”三个大字,下面则是几列隶小字。
果篮子挨近我身边,柔声说道:“大哥,咱们要连夜赶路么?咱们带的水不多了,我去找些来。”自从我做了他们偷鸡摸狗帮的老大之后,将他们从肌不裹腹一下子带到了小康生活,这小丫头对我又是感激又是佩服。
“不用了,这年头连农夫山泉都没有,在水囊里放一天,要多难喝有多难喝。呆会儿寻家客栈歇了罢,反正大伙儿应该都饿了!”
“老大英明!”鲁路等人一声欢呼,开始向两旁张望,青天镇尽是石板街道,瞧去极是干净,两旁店铺林立,只是眼前并无客栈。
走过两条街,来到一个三岔口,果篮子“呀”了一声,奇道:“有间客栈?”他们几人虽然常常吃了顿没下顿,但果篮子出身香世家,她父亲原先是入了第的,后来省试屡屡不中,渐渐也便灰心了,在附近乡里设一学堂,授徒习文,日子也颇过得去,她复姓百里,名为澹台红果,父亲叫做澹台衣,娶妻黄氏,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视若掌明珠,恨不得将全身所学都倾加于这个女儿身,因此果篮子也是识得许多字的。
圣元帝元年,果篮子九岁,澹台衣的一个同族堂兄与当地官府的县令合伙做绸布生意时,被那县令强取豪夺,将其所出银两全部榨光。其时帝国法令,严禁官府中人私自以便利手段经商谋财,这一切均是私下来往,是以澹台衣的堂兄并无什么证据。
他当初以为和那县令有些交情,孰知官面人物场面话均皆八面玲珑,听起来让你鸡动,说起来让你感动,但就是不见实际行动。这县令贪心一起,心狠如刀,连一两银子也未再还于他。澹台衣的堂兄虽未于人借债,但自家数十年辛苦积累全赌于此,怎会就此甘心?当下一纸诉状,逾级告至宣旗府。
那宣旗府下下早已得到了那县令的好处,更何况兔死狐悲,官官相护,此乃至理明言,更何况证据太少,哪里告得赢了?
那县令也是惧他将事情闹得太大,从死牢中提出一个拦路抢财杀人的大盗,许以诸般好处,反诬澹台衣的堂兄乃是恶贯满盈的大盗同伙,当下便将他全家老少拿至狱中,一番严刑拷打,活生生的将他折磨死了。澹台一氏源自西周姬姓,后来流于春秋时期鲁国的澹台山,便以地名为氏。其始祖为春秋时鲁国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居于澹台湖一带,因此取名为澹台灭明。
据传澹台灭明此人道德高尚,走路不走小路,非因公事,不见官。孔子的另一弟子子游很是称赞他。有一天,他带了千金文璧渡河。船到河心时,突然起了大浪,两条蛟夹着船不让走。澹台灭明说:“我这个人,只能够用仁义的方法取走我的东西,决不能用势力威胁我而抢劫我的东西!”说罢,就拔出剑来将两蛟斩死。蛟死后,浪也平了。澹台灭明把璧扔到河里,谁知投了三次,璧又跳到船三次,他最后把璧毁掉走了。
秦灭之后,项羽大帝得国,国名为风。时至今日,澹台一氏分为两支,一支不知所踪,一支便仅余下澹台衣和他堂兄两家。此事虽于澹台衣并无关联,但其堂兄告状所持之状纸,便是澹台衣所写。他在其堂兄告状和拿狱期间,亦是不停奔走,只是人少力薄,谁又理会他了?
那县令行事滴水不漏,为了斩草除根,将澹台衣亦绑至牢狱之中,其妻黄氏虽是妇人,但见识却极是明白,早早的便将其女澹台红果寄予亲熟之人,后来与澹台衣亦一同死在牢内。及至此,两家人除澹台红果得以幸存,余皆死于那县令之手。官场人之狠毒,一至于斯!
后来那县令听闻澹台氏尚有后人,便遣人一并杀了。幸得那崔大胡子混迹于黑白两道之间,虽是个地痞无赖,但却十分顾念乡里乡亲之情义,与相熟之衙役早早的打探到了这个消息,便悄悄的通知了澹台红果,让她逃出。另外那些捕快亦对此事心知肚明,也欲积些功德,为澹台氏留下一条根,是以捉拿时也没尽什么力。
澹台红果适年不过九岁年纪,又能逃到哪里去?后得崔大胡子照顾,便和鲁路等人混在一起,平日里扮做假小子,其他人则唤她叫做果篮子,到得如今,她方年满十三岁,颠跛流离的生活过得已有四年矣!但较及我在现实的身子和岁数,她却也比我大了两岁。虽然她一心一意的想要报仇,但那县令当年得了那么多的雪花银子,下一番打点,两年前调离此地,另去别处任,听说官职已至州府道台了。若是不然,依着哥们儿这亲民原则,早就帮她报了这血海深仇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