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房玄龄能上能下(1/2)
隋开皇年间,天下刚刚统一。文帝兢兢业业、日夜不敢懈怠,不肯放过大臣行政的一点瑕疵。对于百姓也是以“重典”治乱世,偷盗一钱以上者死;三人共盗一瓜,三人皆斩。当时海内清晏,奸臣盗贼一扫而尽,正是隋朝的升平之际。
这个时候,有一个青年突然对父亲说:“爸爸,国家要亡了。”
他的名字叫房玄龄。
弱冠之年的房玄龄说:“当今皇帝没有什么功德,又动不动杀人。他放纵皇子争逐帝位而不肯早立太子,必定会互相倾轧。皇上还不肯信任大臣,只肯信任亲戚,虽然在他当政的时候国家还能勉强维持,一旦逝世,国家灭亡指日可待!”
几年后,文帝驾崩。次子杨广发动宫廷政变,赐死皇太子杨勇。承袭了父亲“动不动杀人”的他,却没有父亲的勤劳和责任感,是为一代暴君隋炀帝。再过几年,隋文帝的“亲戚”唐国公李渊起兵灭隋,经过南北征战终于统一中国,隋朝灭亡。房玄龄的预言应验。
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是当时的名士,但是当时他却对儿子说:“不要胡说!”十年之后,他对自己的知交抱怨说:“炀帝性格嫉妒刻薄,不听意见,只知道行苛酷之政。别看现在天下尚安,必有危乱。”同样是说时局,房玄龄从文帝看到了隋朝灭亡的趋势,房彦谦从炀帝看到了隋朝灭亡的趋势,许多人在隋朝灭亡之时才看到,这就是差距。
甘于雌伏
虽然看到了隋朝灭亡的必然,房玄龄仍然决定从政。他并不耽恋官爵利禄,而只想尽快磨练自己,丰富自己的政才阅历。18岁的时候,他被地方推举担任羽骑尉。虽是最低级的散官,房玄龄并没有自矜才学而拒绝。
当时吏部主管人事的侍郎高孝基以善于识人著称,房玄龄去吏部应试时,高一看见就大为惊讶,问对之后,更为激赏,说:我看过的人不计其数,却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的,日后你一定能成大器。
房玄龄32岁时,王簿起兵长白山,房玄龄没有动;窦建德起兵高鸡泊,房玄龄没有动;崔让李密起兵,房玄龄只是袖手旁观。甚至在他39岁那年李渊起兵,他也只是在远处观望。
这一切不都和他小时候预言的一样吗?隋朝旦夕间就要灭亡,而他已近不惑之年,难道要在这个官位上老死吗?
房玄龄在等待。他在等待一个值得他竭尽毕生所学辅佐的帝才。
他大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有势力有实力的领袖。但是他没有选择窦建德,没有选择占据洛阳的王世充,没有选择杀死隋炀帝的大将军宇文化及,他甚至没有选择势力席卷天下的唐国公李渊。
他抛弃了他驻守和管理的城市,徒步七八百里,穿过猎猎军旗,扶杖来到一支军队的帅帐,自荐于营帐之外。这支军队的主帅,是当时年仅19岁的李世民。
房玄龄抛弃了自己原来相当于市长的官位,做了19岁将军麾下的一个小小的书记员。史载,他们“一见如故”,是忘年之交,也是一生之交。房玄龄将自己的才华、自己的抱负、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全部倾注于辅佐这位领袖。而李世民也不以部属看待他,而以朋友相待。
房玄龄甚至没有关心过自己的位置,他只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这位朋友。这一年,李唐的队伍攻破长安,房玄龄几乎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好朋友,时年32岁的杜如晦,推荐给李世民。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杜如晦一直充当秦王府兵曹参军,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每每参与军国机要之事,俱剖断如流。房玄龄则被赋予“草拟檄文书信”的职责,且担当着为李世民四处延揽人才的重任。而英武睿智的李世民,才得以挥洒自己的军事指挥才华。
此后几年,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在扫平中原一带割据势力的战争中,每打胜一处,众人都争着抢掠府库里的珍珠宝玩,但房玄龄志不在此。他细心观察和收罗人才,一旦有可取之处就收纳入幕府。他还与谋臣猛将潜心结交,约定各尽死力。
房玄龄如果真的要为自己考虑,那么不但网罗的人才可能危及自己的地位,私下结交人才也可能遭致上司的疑心。还不如像萧何那样广收钱财以“自污”,博取刘邦的放心。但是他有这样的自信,也能够信任自己的上司,所以他成为了千古唯一的房玄龄。行事坦然,不瞻前顾后,这使他的能耐发挥到极致。
直到不惑之年的房玄龄,都可以用“甘于雌伏”来形容。他将幼年时锋芒毕露的才华深深地收敛起来。他精心策划着自己的道路,但从不想一步登天,甚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知道,该来的总会来。
智略无双
房玄龄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唐高祖耳中。李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房玄龄这个人识见深远,值得委以重任。每次和我儿子商量事宜,必定能够剖析出人心思虑,就算是在千里之外,也好像那个人就在他眼前!”
但这样的名声却为他招致了祸患。大唐立国四年后,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凯旋长安。他身披黄金战甲,带领手下25员大将,雄威显赫。太子李建成看得眼里冒火,心里作酸,感觉到二弟带来的极大威胁。于是,李建成和幼弟李元吉设计*削减李世民的羽翼。李建成也知道房玄龄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便在高祖面前陷害房玄龄,最终使得房玄龄被驱斥,无法在李世民身边出谋划策。除了驱逐房玄龄,李建成还试图收买尉迟敬德等名将,收买不成就暗杀。秦王府本来人才济济,现在也是走的走,跑的跑。一次,李世民参加李建成的宴会回来吐血不止,经过抢救才没有丧命。李建成经过这次谋杀失败,决定撕下一切伪装,在饯别元吉出征的宴会上直接杀死李世民。
到这个时候,李世民还没有任何准备,煊赫一时的秦王府仅剩寥寥数人,兵权又被收归李元吉,根本无法采取任何行动。朝野之内虽然同情他的大臣很多,却没有人能够救他一命。
李元吉的出征一天天逼近。一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听说李世民向高祖诬告自己“*宫室”。他们反倒十分兴奋,因为李世民一定是黔驴技穷才出此下策。这样的诬告非但不能动摇自己的位置,还能反过来利用它将剩下的秦王党一网打尽。于是他们兴冲冲的进宫和李世民对质。
但是他们没有如愿,在宫廷的门外,等待他们的是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当场被射杀,史称“玄武门之变”。唐高祖只好立秦王为太子,没过多久,索性让位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