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房玄龄能上能下(2/2)
在玄武门之变背后,是一袭白衣——书生房玄龄。他乔装扮成道士*秦王府,策划了事变,他自始至终掌控全局。
先示之以弱,诱敌深入,然后一举击破。这是兵法在政治斗争中的妙用。
关系到自己和李世民的一生前途,乃至大唐国运的玄武门之变是这位初唐第一智者一生唯一一次展示自己的惊天才华。他的智慧犹如流星一样划过唐朝的天空,然后隐藏在无尽的黑夜中。在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做着普通人做的事情,只不过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无迹可寻
房玄龄在不惑之年从军,显示了他“甘于守雌”的“能下”;策划玄武门之变,显示了他“智略无双”的“能上”。现在李世民终于登上帝位,国家政局安定,而他是一朝宰相、皇帝至交,无论什么样的改革、立法,几乎都无疑会被施行。他终于能够一展所学了。
然而他做了什么呢?
淘汰冗员、制定法律这些别人做的,他也做。但是房玄龄之所以是房玄龄,在于他所做的,并不能用任何语言描述。
《资治通鉴》评价:他“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他最大的功绩,竟是这四字“无迹可寻”!
房玄龄不像商鞅、张居正那样变法。国家百废待兴,正是他一展所学的时候,而他只是默默沿袭着隋朝的科举和三省六部制。
他也不像晏子、魏征那样进谏。英明如李世民,也经常有犯错的时候。《贞观政要》上写满了魏征直言敢谏的故事,而房玄龄碰到这种事,通常总是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道歉了事。有时候还是魏征帮他开脱。
他的确待人温和,他的名言就是:“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甚至有一次他生病,喜欢开玩笑的户部郎中裴玄对要去探病的人说:“要去探病,宰相病的怎么样要先知道。如果他的病可以好,我们去看望就可以被他记在心里。如果病得很厉害,都好不了了,还去干什么?”这话确实是有些刻薄过头,当时就有人和房玄龄说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等裴玄随大家去探望房玄龄的时候,房玄龄只是微笑着说:“啊,裴郎中来看望我了,看来我不会死了。”
所以许多人说起房玄龄,总会认为他是贞观朝的出气筒。当时的房玄龄没有改革变法,也没有直言进谏的故事,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史官都懒得记录:诸如某年月日提拔了某个人才,过问哪些事务,写了哪些文章等等。
后来的史书说到他的执政,也只能说些“空话”,而没有任何故事。史书记载:房玄龄*夜夜都能谦恭谨慎,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虽一物一事也不疏忽。听说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的优点一样。不要求别人完美,也不以自己的长处要求别人。对上对下,无论尊卑都能相处很好。
这在后来,就成了大唐的气度。
唐朝(除了开朝之时)在中国历史上不算是贤臣最多,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如此而已。它也不算制度最好,唐朝的制度和短命的隋朝基本一致。但是唐朝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也是吏治最好的时代,一朝的“循吏(写入史书的官员楷模)”共48人,而两汉加起来才18人!
这是因为唐朝有一种精神,那就是不重制度、不重名声,只重实干。它又不是萧规曹随的那种循规蹈矩的苦干,而是房玄龄的这种有眼光有见识而又能深藏功与名的实干。愚者要实干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睿智如房玄龄者,居然能甘心静下心来做一些普通人可以做的事。——这就是“能上能下”。
能下难,能上尤难,能上能下最难。能上能下者是智者,而智者的实干和愚者的实干是不同的。正由于他的睿智,他敢于、也善于超越制度加以变通。智者的变通往往惊世骇俗,却是出于天地公心。
譬如许多人都知道唐朝实行科举制,却不知道唐朝的科举考试不但没有密封(并不是没有技术条件,武则天实行糊名,她死后又废止),考生还可以和考官沟通交流,考官在对话后斟酌考生的实际水平再定其名次。更有一时佳话,就是主考官让一位考生帮忙拟定考试名次,该考生毅然把自己列为第一,果然就此高中状元。没有人借此徇私舞弊,这就是唐朝。
所以唐朝的科举制能够不拘于门第在平民中选拔出人才,却能够避免录用一些在考卷中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又能够防止一些人才由于发挥失常而不能录用。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种精神传统,追根溯源,确实是房玄龄开创的。大诗人皮日休有诗赞房玄龄:“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不论制度是好是坏,不论是否会引发他人的流言蜚语,他只是默默地做自己的事,睿智、自信而坦然。房玄龄相信,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只要在其中的人能够懂得灵活掌握,就能够把事情做好。
于是房玄龄最重视的就是人才,对于其他问题就只有温和、缄默、实干而已。在唐太宗的太子晋王宫中,有一位官居太子右卫率(负责太*的保卫工作)的李大亮,为人耿直。于是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说,李大亮有汉朝忠臣王陵、周*的气节,可以当大位。后来李大亮被任命为房玄龄的副手,和房玄龄共职相府。另外有个贫寒人士张亮,“素寒*,以农为业”,但“倜傥有大节”,有智谋,经房玄龄荐举,官至刑部尚书,参与朝政。但张亮胆气不足,无将领之才。房玄龄只用其长,并不“以备求人”。
房玄龄临死前为唐太宗上了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进谏,希望太宗停止对高丽的讨伐。
所以有魏征的时候,他只是默默的承受一切,把《贞观政要》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让给魏征。
可以说,房玄龄的气度远远超过魏征。
房玄龄立德于身后。他没有什么显赫政绩,却是大唐气度的缔造者。他因此而不朽。后人评论:“真宰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