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亚洲(2)(1/2)
黑鹳
黑鹳,属于鹳科,别名乌鹳,以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为食。主要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是大型涉禽,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嘴了,它的嘴长而粗壮,对它捕食水里的小动物非常有利。从外边上看,黑鹳全身上下都是黑乎乎的,它的上体、翅、尾、*羽毛黑色,通常泛有紫绿色光泽,显得非常的高贵冷艳,而且令人惊奇的是,黑鹳的羽毛可以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下,能折射出变纪莫测和绚丽多彩的紫、绿、蓝等三色光辉,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白色。嘴和脚红色。
黑鹳饱食后,长时间的停立原处就地憩息,或悠闲地用长嘴啄理被风吹乱的羽毛。黑鹳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它在飞行时,头、脚前后伸直,很有点鹤翔的样子,但是它又能在空中翱翔,两翼平展静止不动,像鹰、鹞那样,凭借上升的气流把它逐渐推升高空,这种飞行绝技可是鹤类所没有的。黑鹳飞翔轻快而美丽,飞时颈和脚呈一直线。黑鹳晚上在大树上或浅水处宿夜。黑鹳与白鹳一样,从不鸣叫,仅上下嘴不断相击发出声响,这是鹳类与鹤类在野外区别的一个特征。
从生活习性上看,黑鹳多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黑鹳的幼鸟出壳后的25天内,亲鸟守候在巢内暖雏和护雏。雏鸟留巢期为75天。雏鸟的生长发育与鹳基本相似。
由于黑鹳的珍贵,所以近年来人们加紧了对黑鹳的人工繁殖工作,目前国内仅在成都、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动物园笼养下黑鹳已有过繁殖记录,但到目前对黑鹳人工孵化的研究还未有系统报道。本文系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下达的课题——笼养下黑鹳繁殖生物学研究,于1994~1995年我局同天津动物园对一对黑鹳进行了笼养下人工孵化研究,这也是人类在保护黑鹳过程中的努力的回报了。
虎中之王——东北虎
东北虎,为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又称西伯利亚虎,起源于亚洲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它与其它7个亚种虎比较,身长体重,强悍凶猛,称为王中之王,东北虎有300万年进化史。东北虎以捕猎动物为食,捕猎对象为狍子、鹿、野猪等有蹄动物。据国际动物园年鉴,现全世界人工饲养的东北虎总数仅750余只,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已将东北虎列为全球十大濒危动物之首。
东北虎是大型捕食性猛兽,它如传说的山神一样,拥有火一样的神灵目光。东北虎的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兽中王”之美称。东北虎的身体厚实而完美,背部和前肢上的强劲的肌肉在运动中起伏,巨大的四肢推动向前,是那样的平稳和安静。爪极为锐利,并能伸缩。脚上的肉垫极厚,行动几乎无声。东北虎的尾上约有10条黑环纹,尾末的端毛黑色。东北虎身长体重,强悍凶猛,与其它虎种相较,个体最大,体色最美,堪称百兽之王。东北虎的寿命一般为28年左右。
东北虎是典型的林栖动物,在我国长白山区主要生活在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的山崖间和山坡多石砬子的地方,东北虎性极机警,生性内向,胆小孤独、多疑、凶猛、强壮有力,动作敏捷,在丛林中出没无常,走起路来和猫一样,毫无动静,行走能力很强,一昼夜能走80至90公里,跳跃高度达两米;东北虎会游泳,但不会爬树,一般人很难亲眼目睹野生的东北虎。
在繁育后代上,一般情况下,雌东北虎的作用是巨大的,产仔、哺乳、养育的任务全部由雌虎承担。雌虎怀孕期约3个月,多在春夏之交或夏季产仔,每胎产2-4仔。雌虎生育之后,性情特别凶猛、机警。它出去觅食时,总是小心谨慎地先把虎仔藏好,防止被人发现。回窝时往往不走原路,而是沿着山岩溜回来,不留一点痕迹。一二年后,小虎就能独立活动。
人们对虎的看法很复杂,经常说“谈虎变色”,“望虎生畏”。在人们心目中,老虎一直是危险而凶狠的动物。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东北虎一般不轻易伤害人畜,反而是捕捉破坏森林的野猪、狍子的神猎手,而且还是恶狼的死对头。为了争夺食物,东北虎总是把狼赶出自己的活动地带。东北人外出时并不害怕碰见东北虎,而是担心遇上吃人的狼。人们赞誉东北虎是“森林的保护者”。人们一直对东北虎充满了崇敬,东北虎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中国,文学、绘画等方面的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虎的描写。如果这种动物灭绝了,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来讲是一个缺损。另外东北虎是现存虎类中个体最大、体色最美的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
东北虎并不是一直很少的,历史上东北虎的数量曾经很多的。据资料显示,清代的时候,东北虎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当时小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则属于呼兰城所辖,“呼兰多虎。虎过,父子、兄弟不相让。独杀之以献幕府”。20世纪70年代末期,东北虎的分布还相当广范,分布区曾遍及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等地;1967年以后,大兴安岭再没有纪录;*20世纪80年代,在小兴安岭及朝鲜半岛绝迹。90年代以来,在长白山区亦销声匿迹。
东北虎的数量的减少是令人痛心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虎的数量的锐减呢?首先就是人类对东北虎的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和捕杀食草动物,使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东北虎的食物被剥夺,生活环境逐渐被破坏,数量开始减少;此外,人类为取虎骨、虎皮滥捕滥杀的行为,更是直接造成东北虎数量的急剧减少。
面对这种情况,人类也充分意识到保护东北虎的重要性。目前对东北虎的保护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栖息地的保护,一种为异地保护。我国政府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保护东北虎建立了长白山自然综合保护区和黑龙江省七星砬子东北虎保护区,进行栖息地的保护。进行异地保护的,主要是各动物园。
抗寒勇士白唇鹿
白唇鹿的别名为岩鹿、白鼻鹿、黄鹿,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种树叶,有食盐的习性。白唇鹿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东部地区。白唇鹿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加以保护。
那么,白唇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白唇鹿的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从外型上看,白唇鹿是非常优雅美丽的,白唇鹿的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头骨泪窝大而深,白唇鹿蹄较宽大。从颜色上看,白唇鹿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没有黑色背线和白斑。
从生活习性上看,白唇鹿主要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它是一种生活于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林丛中,也攀登流石滩和裸岩峭臂,善于爬山奔跑。喜欢集群生活。
在繁殖上,白唇鹿的**多在9~11月份,为了争斗雌鹿,雄性间有激烈的争偶格斗。白唇鹿的孕期8个月左右,每胎1仔,刚出生的小鹿非常可爱,而且幼鹿身上有白斑。
在白唇鹿的主要栖息地*,当地的藏族群众多视之为“神鹿”,人们很少对其进行捕杀,鹿类资源虽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但是也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的平衡。但是白唇鹿的恶运是在1958年开始的,由于白唇鹿的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所以对白唇鹿等鹿类资源进行猎杀就变得越来越猖獗了,比如在四川甘孜州每年约收购鹿茸60-70架。到70年代后期虽然各地管理部门重视和提倡保护,但由于经济价值大,交通闭塞,非法猎杀仍禁而不止,加上各地捕捉初生幼鹿进行饲养,对野外种群增长影响较大。
当然,白唇鹿的情况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这种局面。人们也建立了相应的白唇鹿的自然保护区,现有白唇鹿的保护区有新陆海保护区(四川)、盐池湾保护区(甘肃)。目前一些地区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猎。比如在白唇鹿的栖息地海野牛沟里白唇鹿的数量已有所增加。已经从90年代初,的最大种群为16头,增加到80-*头。
陆上动物巨人——亚洲象
亚洲象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属于长鼻目象科。亚洲象多栖息于热带地区,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亚洲象为中国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种。
亚洲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亚洲象身躯高大威武,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5米,体重达4~6吨。性情温顺善良,是力量、威严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亚洲象的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较差。亚洲象的平均寿命50~65岁,饲养条件下,有活到80岁的记录。
亚洲象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证,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长约2米、弯曲、缠卷自如、感觉十分灵敏的肉质长鼻,鼻端有一个肉突。亚洲象的鼻子是动物中最长的,鼻子对大象来说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象的鼻子是和上唇的延长体,亚洲象的鼻子也总在不停地摆来摆去。象鼻主要由四万多条肌纤维组成,里面有丰富的神经联系,感觉异常灵敏,使得象鼻十分灵活,能随意转动和弯曲,具有人手一样的功能。所以,象鼻对于大象来说不仅仅是嗅觉器官,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卫的有力武器。
亚洲象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它的长长的象牙,平均长度为1米多,象牙也是亚洲象强有力的防卫武器。亚洲象的耳朵也很大,宽度近1m,有利于收集音波,所以听觉非常敏锐,彼此之间常用人们听不见的次声波进行联络。而且,大象的耳朵还有很多人们想象不到的用处,由于耳部的裙皱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热面,所以更像是两把调节体温的大蒲扇,在炎热的夏季,它就是靠不停地扇动两只大耳朵,使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动,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此外,耳朵还能驱赶热带丛林中的蚊蝇和寄生虫。
亚洲象的食量大得惊人,每天要吃大约100-150kg的新鲜植物,因此在野外需要占据几十平方公里的活动或取食领域。为了吃到足够的食物,象群还要经常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边走边吃。它的游动性极大,而且是有规律地周期性活动,经常穿行边境“周游列国”,虽然大象群很大,但是这不影响它们的速度。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上百只大群。
亚洲象还有很多好玩的特征,它们的性格也很活泼,亚洲象很喜欢水浴,常在河边或水塘边洗澡、嬉戏、用长鼻子吸水冲刷身体,还喜欢将泥土涂满全身,以便除去身上的寄生虫,也防止蚊虫叮咬。它还是游泳的好手,可以连续游上五、六个小时,渡过很宽的河流。游泳的速度也不慢。
亚洲象和人类的关系非常的亲近,由于亚洲象的智商很高,性格善良而温顺,所以容易被人类驯化。印度是最早驯养亚洲象的国家,始于公元前3500多年,现在几乎所有产亚洲象的国家都将其驯化为家畜,用于开荒、筑路、伐木、搬运重物等。亚洲象几乎受到所有产地国家的热爱,老挝的国旗上画着数只亚洲象的的图案,并将首都取名为“万象”。泰国是拥有亚洲象最多的国家,素有“大象之邦”之称。亚洲象不仅是泰国文学艺术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被认为是佛教的圣物,在古时还被组成军队,用于战争。据说在17世纪时,泰国的军队中有20000多只训练有素的亚洲象冲锋陷阵,为战胜敌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经过训练的亚洲象还能能替主人细心的看管小孩呢!别看亚洲象看起来很笨壮,但是它们还具有很强的表演天赋呢!亚洲象会做各种技巧表演,在城市公园中为游人表演舞蹈、拾物、踢球、拔河、摇铃、吹口琴等节目,往往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野生象现已很少,野外亚洲象种群数量从19世纪早期至今已经下降了97%,而且一直呈下降趋势。现在野外亚洲象数量大约为28,000-42,000头。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措杀,破坏十分严重。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亚洲象,亚洲各国在其分布地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随意猎杀野象的凶手,国家按法律予以严厉制裁。
鹿中极品梅花鹿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从分布面来看,野生的梅花鹿在我国分布得比较广,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都曾有过梅花鹿栖息地。但目前华北的梅花鹿已经绝迹;在华东,仅江西彭泽县的桃花岭,估计还有百头左右;原来产鹿数量较多的东北、中南,野生梅花鹿的数量也少得可怜了。幸而70年代初,在四川、甘的交界处又发现了一群野生梅花鹿,但数量也只在一二百头。梅花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梅花鹿是一种非常漂亮、温驯的鹿种,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雄鹿有角,一般四叉,非常威武。梅花鹿的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巴很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臀斑白色。梅花鹿非常的漂亮,鹿的四肢细而长,有利于快速奔跑。它的体毛颜色不固定,春夏季略浅些,秋冬季深些,基本色调为棕色。梅花鹿背脊上有一条黑色背毛,而腹部则是一片白色皮毛,更有趣是这些白色毛斑排列比较规则,近乎成纵行分布。梅花鹿很机警,它的嗅觉、听觉都很敏锐,在觅食时它们多迎风而立,这样便于嗅到敌兽的气味,以便采取自卫行动或逃跑。一旦听到响动,它们就停止觅食和嬉戏,静听动静,如果确认有敌情,就立即迅速奔逃。
从生活习性上看,梅花鹿多是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当然,也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而迁徙。梅花鹿通常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雄鹿平时独居,**时归群。9~11月份**,雄鹿间争雌很激烈,各自占有一定的地盘范围,次年4~6月份产仔,每胎l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现人工养殖种群已达数十万只。
由于梅花鹿的娴静的外表,所以,人们也赋予了梅花鹿许多特殊的文化内涵。比如古代经常将“梅花鹿”与“梅花榜”有一定联系:清代时,在鲁迅故乡绍兴一带,科举考试之取录名单发榜时是写成“梅花榜”的——每一榜50名,第1名提高大写,第2名排在右下方,余者如是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写去,则至第50名时刚好排在第1名的左下方,便构成一幅由人名编织的圆形梅花图案——即被称之为“梅花榜”或“梅花图”。之所以要构成这种图案也寓有象征意义,同“松鹿图”中的“梅花鹿”相仿佛。考试发榜是“梅花榜”,“松鹿图”中的“鹿”是“梅花鹿”——可见,“梅花”也是那时绍兴读书人美好的象征。
梅花鹿不但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还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梅花鹿的鹿茸具有巨大的要用价值,被称为“黄茸”,是鹿茸中品位、等级最高的。鹿茸有补虚健体强筋骨的功效。每年春季,雄鹿头上会长出一对嫩角,外部包着带有绒毛的皮肤,其中血管很丰富,血液循环很旺盛,用手触摸有温热感。这对角长到两个月时割下来就是名贵的鹿茸,过期不割,就会逐渐骨化,变化鹿角。鹿角也是一种中药,但药用价值比起鹿茸就差得多了。除了鹿茸以外,梅花鹿的鹿胎、鹿鞭、鹿筋、鹿血、鹿尾都有药物功能。鹿肉能壮体,鹿皮能制成名贵的鹿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过现在用以制药、制革的原料,都来自人工饲养的梅花鹿。
现在真正的野生梅花鹿,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格禁止捕猎,更不允许捕杀。为了野生梅花鹿的繁殖,国家也已划定了一些野生梅花鹿的自然保护区。
*链接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是指那种分两个阶段进行消化的动物,具体的是首先咀嚼原料吞入胃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再次咀嚼。反刍动物的胃分为四个胃室,分别为瘤胃、网胃、重瓣胃和皱胃。前两个胃室将食物和胆汁混合,特别是使用共生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食物反刍,经缓慢咀嚼以充分混合,进一步分解纤维。然后重新吞咽,经过瘤胃到重瓣胃,进行脱水。然后送到皱胃。最后送入小肠进行吸收。反刍动物包括牛、羊、骆驼、鹿等。反刍动物在解剖学的共同特征是均为偶蹄类。
绿孔雀
绿孔雀别名爪哇孔雀,绿孔雀分布于云南的低山河谷地带。国外分布于缅甸、印度阿萨姆、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半岛和爪哇岛等地区。杂食,嗜食棠梨、黄泡等果实及稻谷、豌豆等作物,亦食昆虫。绿孔雀的数量很少,对现有分布区内各地调查累计共有635-950只,我国将该绿孔雀列为一级保护珍禽。
从生物形态上看,绿孔雀属于大型雉科鸟类。雄鸟体羽辉翠蓝绿色,颈部、*和背部的羽片具金黄色宽缘和蓝绿色狭缘,呈鳞斑状花纹;头顶有一簇翠蓝绿色冠羽。在生活习性上看,绿孔雀多栖息于海拔1250m以下的热带、亚热带低山河谷地带,停栖于谷地山坡、高大的乔木树上。很少单独活动,多是一只雄鸟伴随3、5只雌鸟和幼鸟在开阔的稀树绿孔雀的鸣声洪亮,响彻山谷,绿孔雀虽然外表很美丽,但是它们的声音不是很悦耳的,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它们的声音是粗厉,甚至很难听。孔雀双翼不太发达,飞行速度慢而显得笨拙,只是在下降滑飞时稍快一些。腿却强健有力,善疾走,逃窜时多是大步飞奔。觅食活动,行走姿势与鸡一样,边走边点头。
人们长说:“孔雀美,多在尾”。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绿孔雀雄鸟尾上覆羽特别发达,约有百余枚,并有紫、黄、蓝、绿多种颜色构成的眼状斑纹,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孔雀开始*,雄孔雀追随于雌孔雀周围,并把鲜艳夺目而具有眼状的尾羽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互相摩擦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其尾羽光彩夺目,这就是“孔雀开屏”。
孔雀的美丽羽毛,历来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清代时,人们经常用孔雀的羽毛与褐马鸡尾羽配合制成的“花翎”,以翎眼多寡区别官阶等级。另外,孔雀的行止动作,宛若舞姿,民间模仿其动作编成“孔雀舞”,其矫健优美,令人陶醉。
绿孔雀在繁殖上的也是很有趣的,它们经常将筑巢于浓密的灌木丛、竹英等的高草丛间,绿孔雀通常在2月下旬开始*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阴坡草丛灌木之间的低凹处筑巢,每窝产卵4-8枚,一般为5-6枚,乳白、棕或乳黄色。雌鸟孵卵,孵卵期为27-30天。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绿孔雀的数量也再不断的减少,这主要是因为森林破坏,致使绿孔雀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致危因素主要的还由于乱捕滥猎,其次是森林被砍伐。80年代以来,加强了自然保护的宣传,捕猎情况显著减少,同时,也加大了绿孔雀的保护力度,现在,绿孔雀的数量也正在不断的增加。
美丽的白腹海鵰
白腹海雕属于鹰科海雕属。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中的岛屿上,在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等地,但各地均极罕见,其中海南为30年代的早期记载,遗憾的是,50年代后中国内地无观察报道。白腹海雕以捕食鱼类、海蛇、野鸭等为食,也在陆地上捕食蛙、蜥蜴、野兔和蛇,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偶尔捕食家禽。白腹海雕为世界一类保护动物。
白腹海雕是大型猛禽。从外表上看,白腹海雕头部、颈部和*都是白色,背部为黑灰色。与其他海雕不同的是,白腹海雕尾羽呈楔形,呈褐色,端部白色。虹膜为褐色,蜡膜和上嘴为红灰色,下嘴蓝灰色,尖端黑色,嘴裂为红蓝色,跗跖和趾为淡肉色,爪黑色。
在生物特征上,白腹海雕为留鸟,多活动于海岸及河口地区,有时也出现在离海岸不远的丘陵和水库上空,但一般不远离海岸,因此是典型的海岸鸟类。白腹海雕在飞翔的时候是非常从容的,它们通常单只或成对沿着海岸在水面上低空飞翔,两翅煽动缓慢而有力,有时也在高空翱翔和滑翔。当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的时候,两翅常上举成“V”字形。主要在白天觅食,尤其在早晨和黄昏最为频繁,叫声为“啊,啊”,较为简单。
从*上看,白腹海雕的繁殖期从12月到翌年3月,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等地则通常在5-10月。它们一般营巢于海岸边高大的乔木树上或悬崖岩石上,每窝通常产卵2枚,偶尔为3枚。卵为白色,形状为卵圆形。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替换雌鸟。白腹海雕的领域性甚强,也是由亲鸟共同来保卫。
由于白腹海雕的数量的稀少,人们已经加大了对白腹海雕的保护工作。目前,人类对白腹海雕的保护工作已经做得很到位了,比如经常对野外的白腹海雕进行监控,据说,一些野生动物拯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受伤的白腹海雕进行治疗,在经过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当白腹海雕已完全康复后,又将它们放归大自然,同时,还将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放归野外的白腹海雕进行野外监察。
美丽的孔雀雉
孔雀雉多分布在我国的云南、海南等地,以昆虫和蠕虫为主食,为留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从外表上看,孔雀雉虽然也冠以孔雀的名字,但是和美丽的孔雀相比较,还是逊色了很多呢!雄鸟全长65厘米左右,雌鸟约50厘米。雄鸟体羽为乌褐色,密布近白色细点和横斑。头顶具发状冠羽。背、两翅及尾均具金属蓝带紫色大型眼状斑。嘴黑色,脚黑褐色,脚具二短距。雌鸟羽色较暗,眼状斑不很显著,尾短。雌、雄鸟的翅均较短,不超过300毫米。
从生活习性上看,孔雀雉多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孔雀雉的性格很孤高,常单独或呈松散地成对活动,很少见其结群活动。从繁殖后代上看,它们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窝产卵2-5枚,偶见6枚。孵卵期21天。
在自然的环境中,孔雀雉常见天敌是青鼬,白昼活动的中型猛禽亦捕杀孔雀雉。而造成现在的孔雀雉的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还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捕杀对孔雀雉构成很大威胁。几十年来,在海南和西双版纳对橡胶、咖啡、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木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严重地破坏了孔雀雉的栖息生境条件,致使孔雀雉种群数量已相当稀少,已处于相当濒危的境地。
*链接留鸟
留鸟是那些没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它们常年居住在出生地,大部分留鸟甚至终身不离开自己的巢区。
但是,这种在原地的滞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留鸟则会进行不定向和短距离的迁移,这种迁移在有的情况下是有规律的,比如乌鸦会在冬季向城市中心区域聚集,而在夏季则会分散到郊区或者山区,这种规律性的短距离不定向迁移被叫做“漂泊”;还有一些物种如雪鸡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在高海拔和低海拔之间进行迁移,这种迁移叫做“垂直迁徙”,虽然名为迁徙,但仍然是留鸟的一种行为;有些物种的短距离迁移则是完全没有规律的,仅仅是随着食物状况的改变而游荡,这种鸟类实际上是留鸟与侯鸟之间的过渡类型。
鸟类明珠朱鹮
朱鹮,别名朱鹭,由于它的体态优美,性情温驯,我国人民把它当作吉祥的象征,叫它“吉祥之鸟”,日本人叫它“仙女鸟”。朱鹮多采食小鱼,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朱鹮是目前地球上最稀少的鸟了——全世界仅存40只,其中日本2只,中国38只。1994年11月30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通过《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朱鹮被列为极濒危动物,级别高于大熊猫、华南虎。
从外表上看,朱鹮体长约765毫米。洁白的羽毛,粉红色的翅膀,橙红色的头部,长而弯的嘴,颈后漂亮的披肩羽毛,因其稀少而异常珍贵,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这种鸟多喜欢栖息在沼泽或河滩溪流附近,夜间栖于高树上,巢也筑于树上。我国古代称朱鹮为朱鹭,《汉乐府·朱鹭》中曾写道:“朱鹭,鱼以鸟。鹭何食,食茄。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谏者。”可见古时候人们就开始关注朱鹮了。
虽然现在朱鹮的数量屈指可数,但是令大家想象不到的是,朱鹮曾广泛分布于前苏联西伯利亚的西南部,中国的中部、东北部,日本的南部和朝鲜半岛。据说,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在黑龙江上游,乌苏里江流域,兴凯湖沿岸是朱鹮的栖息地,特别是西伯利亚湿地中,朱鹮的数量多如麻雀。1911年12月,在朝鲜半岛的西岸金堤,成千上万只朱鹮在那里集群以致于形成了无边无际的云霞。可是,时间*本世纪60~70年代之后,朱鹮的数量竟谜一样地剧减。比如,1980年,日本新泻县片野尾山区朱鹮仅存5只。
我国对朱鹮的发现也是经历了千难万险的,1981年5月27日,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省洋县被世人发现,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此后朱鹮的保护便成了全球关注的话题。
朱鹮不像麻雀或乌鸦那样有着很强的生存能力,不是什么都吃的杂食性鸟类。严寒时节,找不到小动物填腹,它们就很难维持生计。其次,山林被砍伐,筑巢的地方被掠夺,还有化肥、农药的影响,作为食物的昆虫、泥鳅、青蛙等遭到毒害,都会使朱鹮的生存遭到威胁。为了给朱鹮营造一个更好的栖息环境,保护区已决定动工修建投资数千万元的长方水库,到那时,整个华阳林区的山山岭岭间荡漾着万倾碧波,将形成一个天然的朱鹮大本营。朱鹮保护的前途无限光明。
青藏高原的藏羚羊
藏羚羊属牛科、藏羚属,又名藏羚、长角羊、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
藏羚羊可以说给青藏高原留下了美丽的身影,藏羚羊飞奔时四蹄腾空,闲步时轻盈俊秀,在“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约60万平方公里的雪域荒野上,素有“高原精灵”、“高原隐士”之美誉。藏羚羊多栖息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藏北芜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那尽是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虽多,但绝大部分是咸水湖。
藏羚羊生性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有长距离迁移现象。平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2-6只或10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大群。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期为冬末春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1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8月份产仔,每胎1仔。
但是,令人心寒的是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羚羊。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它的羊绒比金子还贵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藏羚羊和其它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藏羚羊更包含“吉祥、顺利、圆满、美好”之意,藏羚羊作为世界保护动物是“绿色”与“人文”的具体形象符号,和2008奥运主题贴切吻合。所以,藏羚羊也被选为*的吉祥物了。
猞猁
猞猁又名马猞猁、猞猁狲。猞猁主要分布于欧洲的北部、中部、东部、东南部,亚洲的中部、东部等,其中包括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猞猁以野兔、松鼠、野鼠、旅鼠、旱獭和雷鸟、鹌鹑、野鸽和雉类等各种鸟类为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外在的形态上看,猁体形略小于狮、虎、豹等大型猛兽,但比小型的猫类大得多,因此属于中型的猛兽。它的毛色变异很大,有灰黄、棕褐、土黄褐、灰草黄、浅灰褐及赤黄等各种色型,脊背的颜色较深,全身都布满略微像豹一样的斑点,这些斑点有利于它的隐蔽和觅食。
猞猁最为可爱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黑色笔毛,其中还夹杂着几根白毛,很象戏剧中武将头盔上的翎子,为其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势。耳壳和笔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笔毛就会影响它的听力。
从生活习性上看,猞猁基本上属于北温带寒冷地区的产物,也是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猞猁不畏严寒,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猞猁也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水。它还是个出色的攀缘能手,爬树的本领也很高,甚至可以从一棵树纵跳到另一棵树上。猞猁在捕食的时候非常有趣,它们常借助于草丛、灌丛、石头、大树等做掩体,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着,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它的忍耐性极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待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毫不费力地享受一顿“美餐”。如果一跃捕空,突击没有成功,使猎物溜走了,也不会穷追猎物,而是再回到原处,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机会。有时它也悄悄地漫游,看到猎物正在专心致志地取食,便蹑手蹑脚地潜近,再潜近,冷不防地猛扑过去,使猎物莫明其妙地束手就擒。
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熊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天敌,如果遭遇到狼群,也会被紧紧追赶、包围而丧命,一般都难以逃脱。当然,为了生存,猞猁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比如当猞猁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害。猞猁一般不会主动伤人,只有被逼急了的时候,才会进行反扑。
猞猁的毛皮珍贵,毛丰绒厚,轻软耐穿,是上好的制裘原料,所以猞猁为人滥捕,现已受到保护。
蛇中巨人——蟒
蟒,别名南蛇、蚺蛇、琴蛇,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蟒科,蟒是中国最大的蛇类,主要产于云南、贵州、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目前野外的数量已经很少。蟒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外在形态上看,蟒作为中国最大的蛇类,身体是巨大的,它们的体长可达6~7米,头颈部的分区也很明显。肛孔两侧有后肢残余,呈爪状。身体背面为灰棕色至黄色,中央有一列棕红色、镶有黑边、略呈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又各有一列较小的斑块镶嵌排列。头顶背面的斑块呈矛形。腹面为黄白色,具少数黑褐色斑。眼小,瞳孔直立,呈椭圆形。
从生活习性上看,蟒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善攀援,亦可栖于水中,夜间活动。
蟒也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动物,由于它们躯体的庞大,所以几乎就没有什么天敌了,它们对森林里的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很大震慑力,通常以各种脊推动物为食,而且食量很大,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有时可吞食几十千克重的小牛。蟒在吃东西的时候,真可以用狼吞虎咽来形容,当它们捕食较大的猎物时,通常是把猎物缠紧,待窒息后吞食。从繁衍后代的习性来看,蟒一窝可产下15-100个蛋,数量的多少由其体型的大小而定。孵化的时间大约在60-80天之间。
蟒虽然在外表上给人一种凶猛的感觉,但是在民间思维中,蟒也成为人们喜爱的图像。比如,中国古代的戏曲中的服饰上,就经常有一些绘制的非常精美的蟒的图案,服装上将蟒作为装饰,既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即以服装来装饰人体。其长袍阔袖的服装造型,具有庄重感;华美的装饰图案,赋于象征意义。蟒的另一大特点是可舞性强,它摆脱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另外,蟒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即蟒袍。源于明、清时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蟒的数量在逐年的减少。由于它们是在盛宴上很受欢迎的野味,人们为了获取它们的肉和皮,经常猎杀它们,现在巨蟒已处于濒危状态。
神通广大的穿山甲
穿山甲,别名鲮鲤甲、山甲珠,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主要产于长江以南各省。我国的穿山甲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国际组织IUCN将穿山甲所有种列入CITES附录II中。
从外在形态上看,穿山甲的体形狭长,头呈圆锥形,吻尖,无齿,穿山甲的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蚊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除了腹部以外,穿山甲身上长了瓦状角质鳞片,嵌接成行。受惊的时候,穿山甲会缩成一团,卷成球形。穿山甲四肢粗短,有强壮的爪子,便于挖洞。穿山甲一般多栖息于山麓、丘陵或灌丛杂树林、小石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洞道较长,末端有巢。从繁衍后代上看,穿山甲多在夏初*,妊娠期约270天,冬末或春初产仔,每胎1~2仔。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穿山甲了,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在这几句不多的言语中,也透漏出穿山甲的食物主要是蚂蚁。
穿山甲的存在极大的维护了生态的平衡,由于穿山甲是以捕食蚁类,白蚁等害虫为,所以对森林、农作物及维护自然生态都有保护作用。另外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还是很明显的,它是名贵的中药材原料,是我国14种重要的药用濒危野生动物之一,关于穿山甲的巨大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充分的记载,穿山甲“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络,下*,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但由于乱捕滥猎和栖息地的破坏,已造成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直至枯竭的边缘。对此,我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必须广泛向群众宣传有关穿山甲的知识,同时也必要的保护措施,使这一珍贵的动物资源得以休生养息,使其数量相对回升,并合理地开发利用,更多地为人类服务。
水鹿
水鹿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水鹿,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水鹿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贵州。水鹿以青草、树皮、竹笋、嫩叶为主食,亦盗食农作物。即使冬季,也常流连于水塘,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野生水鹿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有些产地甚至已濒于绝灭,目前在我国总数估计有20000只左右,水鹿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那么,水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水鹿是一种调皮活泼的动物,它们生性喜水,雨后活动频繁,常到溪涧喝水或沐浴,有时还在水泉中洗浴,滚上一身泥巴,民间有“虎蹲草山,鹿伴溪泉”的说法,所以得名水鹿。
从外在形态上看,水鹿体粗壮,身长140-26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角的主干只一次分叉,全角共三叉。从额至尾沿背脊有一条宽窄不等的深棕色背纹,臀周毛呈锈棕色,颈具深褐色鬃毛,体侧栗棕色,尾毛黑色。水鹿的颜面部稍长,鼻吻部*,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较大,眶下腺特别发达而显著,尤其是在发怒或惊恐时,可以膨胀到与眼睛一样大。另外,水鹿的蹄甲很硬,可在布满岩块、石砾的山地活动,其四肢长而有力,可在陡峭的溪谷。
从生活习性上看,水鹿有群居的习性,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阔叶密林或针阔混交林。白天隐蔽在浓密覆盖物中,水鹿常集小群活动,夜行性,白天隐于林间休息。水鹿性情机警、谨慎,嗅觉、听觉都十分灵敏,常站立不动,竖起耳朵倾听四周的动静,并且用前肢有节奏地轻轻敲打着地面,一旦听到异常声响,或者闻到豹、狼等猛兽的味道便迅速逃走,在树林、草丛中奔跑自如,因此在海南还有“山马精,山马精,听到狗叫翻过岭”的民间歌谣。水鹿无固定的巢穴,有沿山坡作垂直迁移的习性。
从繁殖后代上看,水鹿繁殖季节不固定,孕期约8个月,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斑,寿命为14~16年。
水鹿不仅是动物园中很受欢迎的大型观赏动物,而且经济价值很高。水鹿全身都是名贵药材,经济价值较高,现已趋濒危,但我们绝不能听任其灭种。
水中国宝白鳍豚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白鳍豚为国宝级的珍贵动物,人们称白鳍豚为“长江神女”、“水中大熊猫”、“活化石”。
白鳍豚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动物,它们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通常情况下,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长大,并随群活动。
从生物学分类上看,白鳍豚是哺乳动物,而是很多人都会误解白鳍豚是鱼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从活动范围来看,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白鳍豚的交流方式是很特别的。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是受人们喜爱的动物,尤其是它们美丽驯服的外表,更勾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尤其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是最常见的。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代,在古书《尔雅》里,就有对白鳍豚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比较详细的描写。到了清朝小说家蒲松龄的笔下,更把白鳍豚拟人化了。在蒲松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白秋练》,描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白秋练,与一个名叫慕生的小伙子相爱,结为伴侣。而洞庭龙君却要纳白秋练为妃,逼白母交出秋练,白母不从,受龙君惩罚,结果现了原形——原是白鳍豚的化身。
但是,人们的活动对白鳍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
白鳍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
*链接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用母乳哺育幼儿的动物,是动物世界中形态结构最高等、*机能最完美的类群。总的来讲哺乳动物的智力水平要比其他种类的动物高。
哺乳动物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现存的大约有4000多种,其中有的善于在陆地上奔跑,有的能够在空中飞翔,也有些种类常年生活在水中,善于游泳,捕食鱼虾。与哺乳动物不同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它们的形态结构也千姿百态。
总的来说,哺乳动物具有如下的特点,比如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哺乳类动物体表的皮毛可以帮助保持体温;另外,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有骨骼,生有皮毛,用肺呼吸;还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为胎生,所有的哺乳动物幼年都需要用母乳喂养,哺乳动物体内都有膈等特征。
塔尔羊
塔尔羊又叫鬣羊、长毛羊等,塔尔羊可以分为喜玛拉雅塔尔羊、阿拉伯塔尔羊、巨角塔尔羊三种,以冰草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灌丛的嫩枝、树叶等为食。塔尔羊在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直到1972年才首次发现,仅见于*樟木、吉隆和聂拉木的波曲河谷等地。
从外形看,我们很难把塔尔羊与山羊区分开,塔尔羊身上的膻味和山羊一样,是很浓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塔尔羊也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比如雄兽的颏下没有长须,面部和吻部光秃无毛;塔尔羊雌雄*都有向后弯曲侧扁的短角,角基部宽,有一个龙骨状的突前缘,另外,塔尔羊的头形狭长,蹄子粗大,尾巴较短,而且腹面*。
塔尔羊是一种非常漂亮的羊种,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就体现在它的长长绒毛上,塔尔羊的肩部和颈部有长毛,下垂到膝部,形成鬣毛,几乎与狮的雄兽相媲美,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塔尔羊变得非常的珍贵。塔尔羊身上的其余部分的体毛也是又长又密,为红棕色或深褐色,其中四肢和头部的毛色较深,雄兽的体色又比雌兽深,但偶尔也有灰白的色型。
塔尔羊的生活习性也很有趣,通常情况下,它们喜欢栖息于山坡丛林中,尤其喜欢灌丛较密,山势险恶的地带。塔尔羊是群居性的动物,每个群体的数量大多为30—40只,这个大的群体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家庭。性情机警,视觉、嗅觉和听觉都很好,而且善于隐蔽。爬登悬崖绝壁的本领也十分高超,它们白天到有遮蔽的灌丛或陡峭的山崖上休息,防止敌害侵扰。它们警惕性特别高,加上视觉、嗅觉、听觉都很灵敏。每群中还有一只负责警戒的雄羊。因此一般很难被天敌所伤。老年雄性在夏季另组成小群,居住在最崎岖险峻之处,到冬季回到大群中,一起过冬。塔尔羊的寿命和其他的羊类差不多,它们的平均寿命约为16~18年。
塔尔羊目前的状况并不叫人感到乐观,它们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数量也非常稀少,生存状况都不乐观,根据初步的统计,塔尔羊总数仅有500只左右,所以仍然需要积极地进行对它的保护工作。
童话里的美人鱼
美人鱼的学名叫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它的名字是由马来语直接音译而来的。儒艮的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除我国外,儒艮还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周围的一些国家,儒艮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外在形态上看,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儒艮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
由于儒艮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所以它又有“海牛”一名。也有人称它为“南海牛”。在生物学分类上看,美人鱼虽然叫做鱼,其实它是哺乳动物。儒艮多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