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中学生精品课外读物--百科宝典 > 第一章 植物奥秘

第一章 植物奥秘(1/2)

目录
好书推荐: 梦幻兰蒂斯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大学校园情爱故事选刊 荣辱兴亡 大学校园里的那场风月 异界之光影刺袭 大学生情感美文集 北宋之霹雳威龙 相公上错床 战器狂徒

植物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

播种后,植物的种子就会萌芽生根、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但种子为什么会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呢?

上世纪30年代,人们知道,植物的生长是由细胞分裂和细胞体积增大而引起的。可是,是什么物质促使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的呢?

到了50年代,植物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找到了抑制植物生长的物质。科学家从植物体内把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并把它叫做“植物生长素”。现在,已经发现的植物生长素有生长素甲、生长素乙和异生长素。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但它本身害怕阳光,见到阳光就躲避,流到避光的一面去。背光一面生长素多了,长得就特别快,而向光的一面就长得慢些,这些植物就向生长得慢的向光面弯曲。由此可见,光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较少,且多集中在各生长部分的顶端。据研究分析,700万棵玉米幼苗的茎尖,只含有1毫克的植物生长素。然而,这微量的生长素却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增长、影响细胞分化、增强新陈代射等作用。同时,植物生长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浓度不能过大,否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油菜花粉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生长素。经研究,这种新的植物生长素效力很高,只要用极稀的溶液来浸泡黄豆种子,就可以使黄豆的生长速度提高一倍。用它来喷洒萝卜、莴苣等蔬菜,平均亩产可增加15%~30%。

新的植物生长素具有无污染、效率高等优点,但从油菜花粉中提取,得到的数量甚微,无法大规模使用。因此,科学家们正致力于人工合成植物生长素,有了它,就可以大规模使用和增产了。

遗憾的是,要想人工合成植物生长素,先得弄明白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机理是什么?迄今,这对科学家来说,仍是个未解之谜。

植物与真菌相互依存

树木和真菌相互依存的现象,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个难解之谜。

在一个多世纪前,一种叫水晶兰的植物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水晶兰的身上没有叶绿素,茎上不长叶了,而是覆盖着无色的小鳞片,形态上很像某些寄生植物。它不具备叶绿素,显然只能摄取现成的有机养料,那么它是如何得到有机养料的呢?是像腐生植物那样完全依靠自已获取营养,还是如同寄生植物那样从树根上获取呢?

经研究发现,水晶兰不是寄生植物,它完全是从土壤里获得有机营养的。水晶兰根的整个表皮覆盖着密密麻麻的某种真菌的菌丝,菌丝体比表皮本身厚1~2倍。小根的末梢是在真菌鞘里,单独或成束的菌丝从四面与真菌鞘分开,这与寄生真菌有所不同,因为后者菌丝只在根的表面,而不会侵入到根的组织中去。显然,水晶是由菌丝承担了供水营养的任务,在*上取代了根毛的作用。

水晶兰中的奇妙现象,使更多的学者开始对兰科植物进行全面研究。他们发现,真菌是兰花种子萌芽必不可少的条件。

那么,除了兰花以外,真菌对别的植物是否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或者,由于它的介入,会不会使某些重要的经济作物丰产高产呢?

科学家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种植马铃薯,一组是未施过肥的但有各种真菌的土壤,另一组是没有真菌的普通土壤地。结果第一组的马铃薯受重叠真菌的严重感染,高质量的块根大丰收,而第二组的马铃薯却连一个块根都没结,显然,用种子栽种的马铃薯离不开共生菌真菌。

今天,菌根真菌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迷雾正在一层层拨开,但是在植物与真菌为什么要互相依恋的*机制探索中,仍有许多难以解释的谜团有待于科学家们去努力探索。

植物也有睡眠

不仅动物,植物也有睡眠。植物睡眠在植物*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植物的睡眠运动会对植物本身带来什么好处呢?这是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最近几十年,他们围绕着睡眠运动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起初,解释睡眠运动最流行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个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量少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长短的适应。

然而,使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出现睡眠运动,这一点用“月光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各种理论观点一一被提了出来,虽都不能圆满地解释植物睡眠之谜,但已取得不小的进展,植物睡眠运动的本质正不断地被揭示。

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植物不仅在夜晚睡眠,而且竟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小麦、甘薯、大豆、毛竹甚至树木,众多的植物都会午睡。

由于光合作用降低,午睡会使农作物减产,严重的可达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科学家们把减轻甚至避免植物午睡,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用喷雾方法增加田间空气湿度,可以减轻小麦午睡现象。实验结果是,小麦的穗重和粒重都明显增加,产量明显提高。可惜喷雾减轻植物午睡的方法,目前在大面积耕地上应用还有不少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来人们一定会创造出良好的环境,让植物中午也高效率地工作,不再午睡。

植物的知觉

在沼泽地带生长的毛毡苔,是一种淡红色的小草。它的叶子只有人的指尖那么大,上面长满了200多根腺毛,远远望去,好像铺满了淡红色的毛毡,非常别致。神奇的是,这种叶子能辨别被粘的东西是不是食物。如果你和它开个玩笑,放一粒沙子在叶面上,起初,那些腺毛也照样卷曲起来逼向猎物,但它会很快发现“上当受骗”,马上又把腺毛舒展开来恢复原状。

植物在受到风的打击后,会把更多的能量用于强化茎上。

更有趣的是,毛毡苔的叶子还会挑食呢!它爱吃蛋白质,而不喜欢吃脂肪。如果给它一块肉,它会专挑瘦肉吃,油脂依然留在叶面上。它对淀粉及其他酸甜食物也不感兴趣。

实验表明,毛毡苔的叶子对环境的感知非常敏感。达尔文曾把一根11厘米长的头发丝放在它的叶上,腺毛也会迅速地卷起来把头发按住。还有人把十万分之三毫克即一亿分之三克的碳酸铵滴在叶面的腺毛上,它也立刻感觉到并有所反应。知觉如此灵敏的叶子,在植物界是很罕见的。

毛毡苔只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个例,植物有知觉的例子其实很多。众所周知的向日葵,即因其对阳光敏锐的感知而得名。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例子是:许多植物都爱听音乐,尤其是古典的轻音乐。

有一位植物学家,每天早晨都为一种叫加纳菇茅的植物播放25分钟音乐,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叶部原生质的流动情况。结果发现:在奏乐的时候原生质运动得快,音乐一停止即恢复原状。他对含羞草作了相同的实验,发现含羞草的变化更明显——原生质的流动速度竟然提高了15倍。

美国坦普尔市贝尔大学生物系的两名学生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分别对两盆西葫芦播放摇滚乐和古典音乐,结果它们藤蔓伸延的方向刚好相反。一些学者在实验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植物喜欢听古典音乐,面不太喜欢爵士音乐。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20天后,听了音乐的大豆比未听音乐的高出四分之一。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感知音乐,轻松的音乐能促进它们的生长。

植物的心灵感应

人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内心世界;但真正能达到心灵感应这一步的,就可以称作特异功能了。令人奇怪的是,一些植物却存在着心灵感应,它们是如何具备这些能力的呢?

首先,植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心灵感应。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德拉瓦尔和他的助手发现,从某种植物上面切下的树枝在地下生根后,新生的植物可以通过母体的射线获得“营养”。如果把母体植物连根焚烧掉,那些失去“母亲”的树,就不如那些母体还健在的树长得旺盛。并且,母体植物即使离得很远,比如在另一个城市或另一个国家,也能为它的子树提供“营养”和“保护”。

其次,一些植物能对人的情绪作出反应,甚至能洞察人的内心世界。加拿大精神病专家格兰德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正常人同一名精神病患者各握一瓶封好的盛有无机盐的瓶子,30分钟后,把瓶子里的水浇到身边播有大麦种子的土里。结果发现,正常人浇过的麦种首先发芽。格兰德分析说:可能是精神病患者的压抑情绪,被大麦种子感受到,从而阻碍了细胞的生长。

著名生物学家萨文发现,人的良好情绪能感染植物,尤其是人类*之间的爱情更能使植物产生反应。当热恋中的情人在某些植物旁边倾诉爱慕之情时,这些植物根部的原生质流动会迅速加快。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一个叫卡迪的英军中尉做的试验:他和家人在苏格兰北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用意念和良好的祝愿使这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并长出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卡迪的惊人成功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它也足以表明:人们积极的思维将对植物产生有益的感应作用。

个别植物洞悉人们内心世界的能力十分惊人。美国著名科学家巴克斯特用测谎器做过这样的试验:先将龙血树的一片叶子浸入一杯滚烫的咖啡中,反应并不强烈;他打算用火烧这片叶子,当产生这个念头时,测谎器记录纸上就立刻出现强烈的信号反应。

植物的心理活动

我们用“植物人”来称那些丧失意识、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然而,一些植物却有心理活动的迹象。

1966年2月,美国科学家巴克斯特把测谎器的电极绑到一株天南星的叶片上,然后给花浇水。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测谎器记录纸上显示出的曲线图形,居然与人在激动时测到的曲线图形很相似。

后来,巴克斯特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他把几只活海虾丢人沸腾的开水中,“目睹”这一情景的天南星马上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中。试验进行了多次,测谎器每次都记录了同样的反应。

巴克斯特的发现在植物学界招致了许多非议,有个坚定的反对者麦克博士,为了寻找反面的证据,也做了许多实验。有趣的是,这些实验使麦克博士由反对者变成了支持者。麦克进而大胆地提出:植物具有心理活动,它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根据麦克的理论假说,不久前,英国和日本的科研机构合作制造出“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仪器通过简单的连接,能够直接听到植物的声音。对录音记录的分析发现,植物在不同环境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在光线骤然变强时,有些植物会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遇到刮风、下雨或缺水时,有些植物会发出低沉的声音;一些叫声原本很难听的植物,在受到温暖的阳光照射时,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植物不但会表露感情,还能忍受痛苦,抗争不幸。经过训练的植物,会主动地发出信号给监控系统,要求及时给它们补充水和养分。有些植物还具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将食物让给自己的伙伴。正是由于植物这种非凡的人性化表现,目前,一门新兴学科——植物心理学,已经建立起来了。

植物的“高级智能”

一些植物有知觉、有心灵感应能力、存在心理活动,这已经够神奇的了。令人震惊的是,有些植物还具有记忆、思考、判断等高级智能,对此许多动物都有所不及。

植物遇险,也会“昏厥”。有人走进巴克斯特实验室时,测谎器信号停止;直到他走后,植物才“苏醒”过来。原来,此人前不久曾烘烤过这株植物。为了验证植物是否具有记忆力,巴克斯特找来6名服饰相同的工作人员,其中一名当着一株植物的面将另一株植物毁坏。数小时后,当他经过那株幸存的植物跟前时,植物通过测谎仪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两个例子生动地表明:植物具有感知、记忆、思考、判断并作出相应反应的能力。然而,更令人惊异的却是两种吃人树具有的惊人智能。

墨西哥内科克斯塔的莫昆斯克森林里,有两棵看似普通的吃人樟树。人们用铁丝网把它们围住,旁边还竖立了警示牌,上面详细地叙述了过去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不幸事件,告诉游人不得擅自人内。

这两棵樟树相距10米,躯干庞大,直径足有6米。它们至少有4000年历史了,由于年代久远,其中一棵树的底部已经腐烂,形成了一个宽3米、高5米的树洞。

1971年9月,美国人吕蒙梯尔、盖拉两个好朋友带着他们的家人来莫昆斯克度假。两家人到了森林后,大人们便忙着安排宿营和晚餐,吕蒙梯尔的儿子欧文斯和盖拉的儿子亚博一起玩去了。没多久,吕蒙梯尔就听见两个小家伙的叫喊,他担心孩子们遇上了猛兽,就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奔去。他在离一棵樟树有10多米远时,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变轻了,接着他居然飞了起来,向树上撞去……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紧紧地贴在树上,不能脱身。不知何时,欧文斯和亚博两人来到他身边,对他说:“快脱掉衣服,不然是无法离开这棵大树的。”吕蒙梯尔试着动了动,发现自己穿有衣裤的部位不能动,但头和手掌可以动;再转过头去一看,儿子和亚博的衣裤正贴在树上。欧文斯赶紧上前用刀划烂父亲的衣裤,吕蒙梯尔这才从树上滑下来,用一点树叶遮住身子回去了。

盖拉太太见了这种奇事,硬拉着丈夫,要儿子亚博带路去看个究竟。他们走到那里时,盖拉太太首先向一株大樟树飞去,盖拉想拉住妻子,却被吸向另一棵树——即吕蒙梯尔遭遇的那一棵。亚博早有准备,他是*来的。见母亲飞进树洞,他跑去一看,里面黑乎乎的,很害怕,便先到另一棵树上救下了父亲。盖拉*走进树洞,在洞的深处,他发现妻子已经蜷缩成一团死了。等他约上吕蒙梯尔进洞,准备将妻子的遗体运出时,哪里还有人影!尸体已经被樟树吞噬了。

1997年7月20日,一支美国科考队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作“判官树”的吃人树。这种树长有两个树干,彼此相距仅几米远,共生在同一根茎上;从两个树干上垂下许多弯弯曲曲*无叶的长枝条,互相交织成网状,看上去像张牙舞爪的魔掌,令人毛骨悚然。

据说这种树之所以叫“判官树”,是因为它只吸那些作恶多端的歹徒的血,而不危害好人。富有好奇心的女科考队员拜特想亲身体验一下。她刚碰到光秃秃的枝条,那些“触须”便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用一种可怕的力量将她越勒越紧。拜特的同伴吓坏了,他们奋力用斧头砍树枝,但无济于事。就在拜特奄奄一息的危急时刻,吃人树却做出了“无罪释放”的“判决”,致命的“触须”一下子自动松开了。这种吃人树真的有正义感吗?它是如何获取信息,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

类似的食人植物,据说在印尼的爪哇岛上也有。这些罕见的食人植物,是它们本身有这种能力呢?还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纵它们呢?如果结论是前者,我们就应对植物刮目相看:不仅“草木无知”的说法太迂,连“世界上曾出现过木质人类”的传说,也须正视之,不可一概否定。

植物也“出汗”

夏天的早晨,我们在户外,可以看到很多植物叶子的尖端或边缘,滴下一滴滴的水珠,好像在流汗似的。有人说这是露吧!

这些水珠真是露水吗?让我们来细心的观察一番,研究研究。你看,那亮晶晶的水珠慢慢地从植物叶片尖端冒出来,逐渐增大,最后掉落下来;接着又有水珠冒出来,慢慢增大,掉落下来;就这样一滴一滴连续不断。水是满布叶面的,而这些水珠是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显然,它们不是露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植物叶片的尖端或边缘有一种小孔,叫做水孔可以排水。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导管,可以不断地由水孔排出体外。外界的温度高,天气干燥的时候,从水孔排出的水分就很快蒸发散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叶尖上有水珠积聚起来。如果外界的温度很高,湿度又大,高温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湿度过大抑制了水分的散失,这样,聚集了大量水分,过多的水分只好直接从水孔中流出来。在植物*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吐水现象”。吐水现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白天的高温使植物对水的需求增大,根部大量吸水,而夜间气温降低,湿度又大,蒸腾作用减弱,人们在早晨就很容易看到植物吐水。

植物的吐水现象,在稻、麦、玉米等禾谷类植物中经常发生。芋艿、金莲花等植物也有很明显的吐水现象。芋艿在吐水最旺盛的时候,每分钟可滴下190多滴水珠,一个夜晚可以流出10~100毫升的清水哩!

草本植物会吐水,你见过树木吐水吗?在热带森林中,有一种树,也会吐水,而且水量比草本植物多得多,好像在哭泣似的,当地居民干脆把它叫做“哭泣树”。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也是会“哭泣”的。在温度高、湿度大、水蒸气接近饱和及无风的情况下,雨蕉体内的水分就从水孔溢出来,一滴滴地从叶片上降落下来,雨蕉吐水,预示着天要下雨,因此当地有这样的谚语,“要知天下雨、雨蕉吐,预示哭不哭?”因此,当地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住家附近种上一棵雨蕉,作为晴雨表,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知道天气情况了。

珍稀生物——粘菌

1992年8月,陕西省周至县尚村乡张寨村农民杜战盟,到邻县永安村边的渭河中打捞浮柴。忽然,他感到左脚踩着了一块软乎乎的东西。他把它拖到河边一看,原来是一堆“烂肉”似的东西。他把这团“烂肉”拉回家,一称.5公斤。但没想到3天后,“肉团”已长成35公斤。杜战盟一家惊讶不已。他随即赶到县城,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怪事。

随后,西安市科委组织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鉴定。生化、*、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等方面的13位专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测定后认为,这团“烂肉”既有原生动物特点,又有真菌特点,是世界罕见的大型粘菌复*,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珍稀生物,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目前,粘菌的研究在国际上还是个空白,属于世界生物或植物学领域的一大攻关课题。但是,粘菌旷世罕有,全世界仅在我国唐代珍贵文献和1973年美国阿拉斯加有过两次类似的记载和发现。唐代的记载简单,不足为科学鉴定的依据。美国的发现,由于对粘菌保管不善,3个星期后粘菌便已死去。

据西北大学的专家们说,该生物前不久还活着,并且已经长到39公斤,研究人员把它放进一个装有自来水的大玻璃缸中,它仍然以3%的增长速度生长着。

据有关文献记载,粘菌属粘菌门,它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体。生活史中,有一段具动物性,有一段具植物性。其行动与摄食方法与原生动物相同。但*时间产生孢子,而孢子具有纤维素壁,这又是植物性的。

粘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因为它罕见稀有,人们对它研究甚少,现在还无法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它至少具有上述两种物体的特征,为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感觉最灵敏的植物

一只蚊子叮在马身上,马会摇头摆尾驱赶蚊子。这是因为动物有灵敏的感觉。

植物有没有感觉呢?你看,夏天的早晨,向日葵露出笑脸,迎接东方初升的朝阳;傍晚,太阳下山了,它又面向西方,跟太阳告别。它从早到晚跟着太阳转来转去。合欢的小叶子一见到阳光就舒展开来,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又自动闭合起来。把一盆含苞欲放的郁金香,从比较冷的地方移到温暖的地方,几分钟内就会盛开。这说明,植物受到光、温度等刺激后,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

如果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含羞草,它的叶子会很快闭合。触动它的力量大一些,它连枝带叶都会下垂。有人研究过,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后0.08秒钟内,叶子就会合拢,而且受到的刺激还能传导到别处,传导的速度最快每秒钟达10厘米。在印度有一种植物,人和动物一走近它,它就立即把叶子卷起来。即使你步子很轻,它也能锐敏地感觉到。

感觉最灵敏的要算那些“吃”虫植物。达尔文曾经作过一次试验,他把一段长11毫米的细头发丝,放在毛毡苔的叶子上,叶子上的绒毛也能立即感觉到,马上卷曲起来把头发按住。还有人把0.毫克的碳酸铵(一种含氮的肥料)滴在毛毡苔的绒毛上,它也能立刻感觉到。这样微小的重量,人和一般动物是无论如何感觉不到的。这可是感觉最灵敏的植物了。

会发热的植物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白菖蒲、魔芋、半夏、马蒂莲等,大多夏季开花,肉穗花序,外包淡黄色、黄绿色、紫色、白色或绿色的佛焰苞。

这种佛焰花序植物有种奇特的现象:在开花时,花部会发高热,它的温度比周围气温高出20℃以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植物同人一样,热量是由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观察后发现,当天南星科植物的佛焰花序成熟时,花序的某些部分达到了惊人的呼吸水平,呼吸速率QO2值超过3600,这是在高等植物中记录到的最高速率。这时,植物组织中每小时吸收的0.2量高达它本身体积的100倍。它放出的热量足以使佛焰花序的温度升高20℃。用手触摸花苞,会感到非常温暖。

英国有种叫斑叶阿诺母的天南星科植物,美丽极了,被人称为“杜鹃杯”、“领主与夫人”。斑叶阿诺母佛焰花序的茎部是丛生的雌花,上有雄花,不育的佛焰花序顶部有个几厘米的棒状物。当佛焰花序成熟时,雌雄也有很多的呼吸速率,但花序的不育部分是主要的发热部位。

佛焰花序的产热呼吸一般持续12小时左右,高峰期更短,只有1-2小时。科学家发现,天南星科植物在自然选择中经受了长期的适应和演化,才形成了这种机制,而且发现是这个物种的有益的功能。它发出的热量使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如胺和吲哚等挥发出来,用来引诱昆虫前去授粉,促进了物种的繁衍。

南美洲中部冻结的沼泽地里,有一种臭菘的花朵冒寒绽开。臭菘为佛焰花序,花期长达14天左右,花苞内始终保持着22℃的温度,比周围的气温高约20℃。花有臭味,却引诱着昆虫飞去群集,成为理想的“御寒暖房”。植物学家对这种植物的产热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发现臭菘花中有许多产热细胞,里面有一种酶,能氧化光合产物——葡萄糖和淀粉,释放出大量热能。它的氧化速度惊人,简直可同鸟类翼肌和心肌对能量的利用相比。

另一种喜林属的芳香植物;也能发出热量。这种植物竟像热血动物那样能将脂肪转换成热量,效率就更高了。在两天的花期中,它们的花朵中能产生37℃的高温。

科学家认为,植物产热现象是植物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它改变了局部的小气候,促进花的气味的挥发,招引昆虫前去传粉。而在这种植物的根部和韧皮部也曾发现过产热细胞,科学家又认为,这种产热现象能促进植物体内物质输送加快,增强生化反应,提高酶活性,来抵御寒冷,延长生长期。

“荒漠卫士”——白刺

去过内蒙古以及西北地区的人们,一定见过一类叫作白刺的植物。也许你当时不知道它的名字,又或者熟视无睹,但它肯定在你的眼前视野中出现过。

白刺是一种典型的荒漠植物。它葡散的身躯,多而又密的分枝,护住一个个小沙丘、小荒坡。它不怕沙埋土掩,枝条在被沙埋土掩之后,极容易向下生出不定根,向上萌生不定芽,枝端也继续向上生长。这样沙积多高,它就爬高多少。它的枝条白白的,长着一簇一簇肉嘟嘟鲜嫩可爱的小叶片。这些鲜嫩的叶片营养丰富,本是牛、羊、骆驼喜食的很好的饲料,但无奈白刺它只肯一点一点地施舍给它们,因为小枝顶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硬化成的枝刺不答应。白刺不炫耀它的的花朵,它的花小,5个白色的小花瓣。许多小花组成蝎尾状聚伞花序,看上去密密的一小片。白刺结的果肉质多汁,里面含一粒种子,可称为浆果状核果,熟时暗红色,汁液丰富。白刺果实酸甜可食,可治肺病和胃病;也能用以酿酒和制醋;果核还可榨油。

在白刺的同属兄弟中,大白刺的果个头最大,直径15~18毫米,且酸甜可口,故有“沙漠樱桃”之称。如果让猪吃大白刺果,有催肥之效。人类现在都流行减肥,也许就不适合吃了。另外,还一种常见的叫小果白刺,又叫西伯利亚白刺。顾名思义,它的分布远及西伯利亚,在我国华北及东北沿海盐碱沙滩也有。它同白刺、大白刺的区别除果实小一半之外,叶片却以多一倍的数量簇生在一起,白刺、大白刺2~3枚簇生,小果白刺4~6枚。

无论白刺、大白刺,还是小果白刺,它们都是沙漠和盐碱地区重要的耐盐固沙植物。它们耐盐碱、耐沙埋;它们积聚流沙和枯枝落叶而固定的沙丘人们称之为白刺包。据观察,白刺包固定的沙丘和其它的沙生相比是最牢固有效的,别的植物的枝条多高傲地向上伸展着,只顾生长自己的,而白刺却不同,它用全身的枝条护压着沙丘,它要同沙尘暴作斗争。

白刺,真可谓沙丘的守护神,荒漠的卫士。

浑身是宝的“怕痒树”——紫薇

紫薇属干屈菜科,人们俗称它“怕痒树”,是树木中一种奇特的树种。紫薇为花叶乔木,又名无皮树、满堂红、百日红。由于花期特长,7月至10月花开不断,故名百日红。

宋代诗人杨万里诗赞颂:“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明代薛蕙也写过:“紫薇花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放枝。”

北方人叫紫薇树为“猴刺脱”,是说树身太滑,猴子都爬不上去。它的可贵之处是无树皮。物以稀为贵,世界上千树万木之中有几种是无皮的?年轻的紫薇树干,年年生表皮,年年自行脱落,表皮脱落以后,树干显得新鲜而光滑。老年的紫薇树,树身不复生表皮,筋脉挺露,莹滑光洁。

紫薇树长大以后,树干外皮落下,光滑无皮。如果人们轻轻*一下,立即会枝摇叶动,浑身颤抖,甚至会发出微弱的“咯咯”响动声。这就是它“伯痒”的一种全身反应,实是令人称奇。

紫薇属共有4个种,有赤薇、银薇、翠薇等。以花瓣蓝色的翠薇最佳,为圆锥花序,着生新枝顶端,长达20厘米,每朵花6瓣,瓣多皱襞,似一轮盘。花开满树,艳丽如霞,故又称满堂红。结果为蒴果,状如大豆,内有种子多粒,11月成熟。

紫薇原产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南、西北、华北也有栽培,它的适应性很强。

紫薇耐旱、怕涝,喜温暖潮润,喜光,喜肥,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氮气的抗性强,能吸入有害气体。据测定,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紫薇又能吸滞粉尘,在水泥厂内距污染源200~250米处,每平方米叶片可吸滞粉尘4042克。因此,它是城市、工矿绿化最理想的树种,也可作盆景。

紫薇还具有药物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其皮、木、花有活血通经、止痛、消肿、解毒作用。种子可制农药,有驱杀害虫的功效。叶治白痢、花治产后血崩不止、小儿烂头胎毒,根治痈肿疮毒,可谓浑身是宝。

多肉多刺的仙人掌

仙人掌形态变化无穷,千姿百态,有圆的、有扁的,或高、或矮,有的长条条,有的软乎乎,真是形形色色,古怪奇特。

仙人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多肉多刺的古怪形状呢?

这是因为仙人掌原产南美和墨西哥,由于长期生长在干旱沙漠环境里,为了适应这种生存环境,多肉多刺的形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减少蒸腾和贮藏水分。

通常,植物生长需要大量水分,但吸收的水分又大部分消耗于蒸腾作用,叶子是主要蒸腾部位,大部分水分从这里跑掉。据统计,植物每吸收100克水,大约有99克从植物体里跑掉,只有1克保持在体内。

在干旱环境里,水分来之不易,为对付酷旱,仙人掌干脆堵住水分的去路,叶子退化了,有的甚至变成针状或刺状(一般把它看作变态叶),从根本上减少蒸腾面,紧缩水分开支。

有人做过实验,把同样高的苹果树和仙人掌种在一起,在夏天里观察它们一天的失水量,结果是苹果树10~20公斤,而仙人掌却只有20克,相差上千倍。

仙人掌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腾,一方面却大量贮水。仙人掌的茎干变得肉质多浆,根部也深入沙漠里。这种肉质茎能够贮存大量水分,因为这种肉质茎含有许多胶状物,它的吸水力很强,但水分要想散逸却很困难。仙人掌正是以它体态的这些变化来适应干旱气候,才得以繁殖生存的。

总之,仙人掌的多肉多刺性状的作用就是为了减少水分蒸腾和贮藏水分,是它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

酷似人形的人参、何首乌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别名有:神草、地精、天狗、孩儿参、人衔、黄参等。由于它的根部类似人形,人们便把它称为“人参”。人参通常以根入药。

在我国古代神话里,认为任何东西都会接受“日精月华”,时间久了都会成“精”,具人形,通人性。因此就有了“人参精”的说法,并且认为食用之后会长生不老、成仙等等。

不过,也有少数的人参却真有人的样子。新鲜人参皮色黄润、细嫩,与人的皮肤就有点像了,如果在主根两侧对称地长有两根侧根,而主根又在不远处分叉,那么有“胳膊”有“腿”,更像人形了。

看来民间的传说,以及把有些生长时间久的人参称为“人参精”的说法,也是有一定客观根据的。

不过,在中草药家族中,要说像人形,应当首推何首乌,因此也就有了“何首乌精”之类的说法。

1985年5月,湖南省新化县采掘了两株酷似孩童的何首乌块根,而且这两株何首乌外形极像一对男女。这对“童男玉女”身高20厘米,体重各为400克。当地人传说这是千载难逢的“何首乌精”,说什么《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就是服食了这种药而成仙的。

1993年8月,福建省寿宁县也发现了一对何首乌块根,形似“夫妻”,其五官、四肢及性别分明,其中“男性”高18厘米,“女性”高17厘米,“身上”均长着不少小绒毛似的须根,人们称奇说怪。

1994年12月,福建省武平县也发现了一对“夫妻”何首乌。

何首乌外形长得像人形而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传说,纯系无稽之谈。然而,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严肃的问题摆在科学家的面前:为什么不少何首乌长得像人,而且多为“一男一女”?

对此,简单地用“巧合”的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这确是一个千古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从更深的层次加以探索。

药用价值极高的凤仙花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女儿花、金凤花,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及东南亚,是民间广泛栽培的花卉之一。

凤仙花茎直立,株高30~80厘米不等,茎肥厚多汁而光滑,节部膨大,呈绿色或深褐色。茎色与花色相关。叶互生,狭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

初夏至秋末,花朵开谢相续,花多侧重,花梗短,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色呈粉红、朱红、淡黄、紫、白及复色,花型有单瓣、蔷薇重瓣、茶花重瓣。尤其白瓣上洒有红点的,则为凤仙花中的珍品。

花盛开时,如《花镜》所云:“花形宛如飞凤,头翅尾足俱全,故名金凤。”其风姿清丽,花朵纷繁,令人叫绝。多植庭院或盆中供观赏,尤为女儿辈喜欢。

凤仙花性温味甘微苦,开花期间采收,拣去杂质晾干,以红、白二色为良,活血调经,消肿止痛,祛风解毒,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凤仙花性喜热畏寒,适应性强,能自播繁殖。全草可入药,花主治蛇伤、腰肋引痛;根和叶能散血通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凤仙花,“活血消积”,“治蛇伤,又治腰胁引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凤仙花还含各种花色苷,对许兰氏黄癣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各种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至于凤仙花的果实成熟时,稍有震颤,果瓣则自裂急向内卷如拳,将种子向四处弹射落下。倘若触及蛇身则溃烂。毒蛇见之害怕,故墙隙屋隅种植凤仙花,可避蛇患。

事实上,在清代《凤仙谱》中记载我国的凤仙花就达两百多个品种。凤仙花的花色多得令人咋舌,这小小的花儿怎么长出了那么多种颜色呢?我们除了对神秘的大自然啧啧称奇外,还没有揭开其中的奥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有了 目录
新书推荐: 同穿:速通诸天从打爆大筒木开始 全职法师:召唤魅魔,锁情穆宁雪 人在箱庭,从落地成神开始 超级财阀,从差点失业开始 重生后再也不当破碎的他 文明试炼:从华夏永昌开始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霍格沃茨:别叫我制杖师 我真的是正经法师啊 诸天模拟:从莽荒纪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