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 摘面具(七)(1/2)
第998章 摘面具(七)
曹玉簪日常接见御史,当最后一名御史离开后殿时,殿内安静得吓人,只能听到黑猫的呼噜声。
曹小宝去外面传话,孙不媚去御膳房取水果,此时大殿内空空荡荡,黑袍太后心中说不尽的孤独。
风华正茂的曹美人,眼角低垂,看起来愈发忧郁,她似乎是在想什么人。
自打党争开始,秦王就再没来过后殿。他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如果他还来后殿,曹玉簪反而觉得麻烦。
作为康王派的主要成员,她不可能让秦王离开后殿。否则她就是对康王的背叛。而背叛康王的后果是什么,她心里比谁都清楚。
康王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君子是圣人,可他随时都在威胁太后。小皇帝才三岁,牵制住太后就相当于控制着皇帝。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康圣人。
曹玉簪天天看书报,看双方骂战,各路文章层出不穷,作为康王派成员的她反而更喜欢看骂康王的文章。
当然,她不得不违心地命令秘书省去关闭那些跟风的小书报社,但唐贤社是唐氏门阀的官媒,又有着贤王一派官员力挺,所以唐贤社是关不掉的。
那么曹玉簪就派人去捣乱,可她搅和几次也没太大效果,因为唐氏门阀有完整的纸媒产业链。从造纸这样的大厂,到生产笔墨砚台这样的作坊,清化坊内应有尽有。
后来曹玉簪派人潜入唐贤社内部,把印刷字模烧掉,可第二天唐家又拿出库存备用字模,而且还在印刷厂增加警卫。
姓韩的太监笑了笑,假模假样的上前,搀扶洪盾起来。
……
犁万堂道:“张密与秦王私交甚密,让他去办这事……”
犁万堂道:“臣听说,是赵渊给康王出的主意,说沉默是金。”
现在秦王已经不上朝了,整日待在秦王殿,代替秦王上朝的是贤王孙赵丰。
最近秦王频繁调动第四师第十一师军演,人马突然冲出营盘,轰隆隆的向洛阳跑去。吓得康王部队赶紧跟上,可是刚跑十几里,秦王的军队又回来了,一边走还一边嘲笑对方。
可秦王搞舆论是很有手段的,让唐贤社模仿小报社,印发不同版本的报纸,再派水军去各坊市白送。哪怕被不认识字的人拿家去当擦皮股纸,秦王也愿意。再说了,这笔钱都是户部出,也不他秦王的钱。
如果曹玉簪再不拿出点真本事,康王就要拿太后开刀了。到那时,曹玉簪还不如赵准。赵准最起码还保留着亲王头衔,而曹玉簪一旦离开皇宫,她又是个什么呢。如果没猜错,康王不会让她活着离开。
很显然康王赵棣不领情,他觉得曹玉簪最多使出三分力。
曹玉簪沉声道:“就因为他们交往过密,我一直心怀芥蒂,趁这次机会,让他们决裂。或者说,让张密做出选择。我不希望见到有人一脚踏两船。”
双方势力犬牙交错,都派斥候盯着对方,只要其中一个师动了,对方马上跟上。
康王命太监进宫骂曹玉簪,这次曹玉簪不与太监对骂了,只是闷头听着。
赵丰每日上朝,簪笏上都写满了字,都是秦王的吩咐。如果碰到不好办的,就说下次早朝再议。如果是紧急情况,那就让大臣来秦王殿见秦王商讨。
曹玉簪的小动作很多,就是要让康王知道,本太后正在为你卖力。
犁万堂没吭声。
曹玉簪点点头:“他是因为被陈后阉割,所以才闭关的?”
太监代替康王质问道:当初你与赵准斗争的那股劲头哪去了?你的锦衣卫呢?你倒是杀人啊!如果你的锦衣卫不能为康王所用,那锦衣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看来康王已经被秦王骂得扛不住,几近发疯。
犁万堂颔首,抬眼看曹玉簪,曹玉簪没再说话,犁万堂打算离开,这时曹玉簪道:“我看秦王他们在骂赵棣是假的,是替身,这是怎么回事?”
曹玉簪叹了口气道:“那就把名单交给张密,让他看着办吧。”
“这王八终于还是把脑袋缩回去了。”曹玉簪冷哼一声:“我看最近书报上,怎竟是骂他的文章,却不见他反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