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达尔文星际生命研究中心(1/2)
1.一百多年来,人类在太空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宇宙空间站不下几十个,这些空间站的确为人类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在造福人类方面是有很大贡献的。然而,其中不少因为使用寿命有限经常出现故障,地面不得不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到太空反复多次维修,无奈最后还是变成了太空垃圾,通过一次性的外加助推力,使这些报废了的宇宙空间站无穷远地飞向外太空。此外,有一些需要重力作用的试验在宇宙空间站里进行也勉为其难。
科学家们早就萌生了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永固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想法,因为在一百多年前,当时的美国、中国、英国等国家都曾经因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问题,出现过炭疽细菌外泄被恐怖分子利用、SARS病毒感染研究人员、口蹄疫疫情爆发等严重事件,所以,把生命科学实验室建在其他星球上,就可以在地球以外进行各种新的生命体特别是高致病性生命体的研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太空中纯净的环境,而且即便是致病生命体外泄,也不至于危害人类。经过反复论证,一致认为在火星上建设这个研究中心比较合适。
二十多年前,超光速航天器的研制成功,大大缩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时间,而且合成食品、合成纯水、轻型永固建材、能源利用、防宇宙辐射等等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凡此种种,都使在火星上建设研究中心成为可能。由著名的生物学家李元锋博士发起,联合了十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向全球行政管理委员会(GCSC)科学技术发展署提出了建议,得到了批准,并获得了财政方面充足的支持。
达尔文星际生命研究中心建设筹备工作在莫斯科、洛杉矶和北京分头进行,总设计师是极富盛名的宇宙空间站专家莫罗可夫博士,尽管当时这位科学家已经86岁,但优良的保健系统使他仍然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设计方案一经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全球几个大的航天工业基地便昼夜不停地赶制建筑部件,同时,成立了研究中心常设管理机构,首先在地球上订购了大量的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这些部件和设备有计划地先后被运往火星,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一座功能完备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终于建成。
公元2141年6月25日,火星上的达尔文星际生命研究中心正式启用。
2.李大卫和田村力拓已经多次来到达尔文星际生命研究中心进行研究工作了,他们的其他两位同事还是第一次到火星上来。
“老板,我们被分配到2017号工作站了,什么时候开工?”田村力拓问李大卫。
“你们休息得怎么样?我是下了航天器有了与地球上不太一样的重力的感觉,还真有点不太适应,躺在那里好久睡不着。”李大卫对着丽达和苏岩问。
“还好啊,睡前我又吃了几粒合成食品,睡得比在航天器里舒服多了。”苏岩轻松快活地说。
“呵呵,你才26岁,还是贪吃贪睡的年龄啊!丽达,你怎么样?”李大卫笑了。
“我没问题,一会儿我就去数字中心看看,找一个合适的计算机位置。”丽达说。
“好,那说干就干,我们各就各位。”李大卫看同事们精神都不错,就下达了开始研究工作的指示。
比特曼教授、田村力拓和苏岩跟着李大卫去了生物安全实验室,丽达转身向数字中心走去。
3.2017号工作站是一个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实验室,尽管不在地球上,进入这个实验室进行研究操作,还是必须经过一整套严格的消毒措施,穿戴密闭的正压隔离服,最主要的原因是保护研究人员不会在实验过程当中受到感染,此外,也要保护实验环境不受污染,使之后面还能够进行其他生命体的研究操作。
田村力拓将装有从地球带来的样本的容器放入传递口以后,转身走进了淋浴间。这时,他看到李大卫、比特曼教授和苏岩已经擦干了身子穿上了内隔离服,依次地通过了风淋系统。这个风淋系统,是对操作人员进行全身性消毒而设计的,这样就能保证他们不把其他微生命体带进实验室内部。
田村力拓走到淋浴台上,温水自动从莲蓬头花花地顺着丰满油滑的肌肤流下。他今年已经36岁了,光洁的脸上看不到多少胡须,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鼻子和嘴巴都是那么小巧精致,尽管在他的举止上已经没有多少日裔后代的感觉了,可是他那精致细腻的长相还是与其他种族的亚洲人有所区别的。
“我们从哪里开始?”田村力拓走近洁净工作台问,这时苏岩已经在那里做着实验准备了。
“先进行分离,提纯致病的病毒,然后送进失重培养箱进行高速扩增,争取明天下午开始分析病毒的基因序列。”李大卫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