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制霸春秋 > 第十八章 朝会

第十八章 朝会(1/2)

目录
好书推荐: 碧海长天艳山河 丹仙 飞升之轮回 鸡犬不宁 炫影刺客 地球末日之上帝的使者 无上神国 亚洲娱乐皇帝 宇宙大攻略 无间丧尸

中室殿,辰时末刻,朝会。ENxEI。O

今日是姬同冠礼之后首次朝会,故此朝臣们辰时中交就聚集在中室殿前。诸臣身着朝服,立于殿前两侧。商议着新君朝会如何如何。

“嗣君临堂,诸臣会殿。”

殿外诸臣听得公孙喜行朝礼之声,一时寂静下来,依次赤脚躬身进殿。

“臣等参见嗣君。”诸臣跪伏于地,低头叩拜,声音传于殿外。

“诸公请起吧!”姬同身着朝冠朝服,显得甚有精神。

朝臣谢君之后起身,各自跪坐其位。一时之间殿内甚为寂静,针落可闻。

其实并非朝臣不想奏闻,只是新君亲政,大家都希望别人先奏,看看形式。诸将们见平时先奏言的卿大夫不曾开口,自然也不会开口。

姬同见臣将们互相示意。稍稍想过,也知晓他们的心思。但朝会不能什么都不说。第一次朝会便静殿无言,传出去会成为诸国笑柄,也许还会认为文官武将对自己这早早冠礼的幼君不放在眼里、自己也不足以震慑国臣。难免会有其他不利于鲁国想法。

“国家养士,正是倾要听诸公利国良言,今日孤首亲朝会,诸公何以静默无言。是听他人说孤不纳良言吗?还是有什么话不好说于孤。如果是听他人说孤不纳良言,孤虽不敏,然得先君之遗令,亦不敢慢待国士,若有难言之隐尽可私下寻孤便是。何以沉默待孤?孤不才,思想得闻诸公良言。”姬同见诸臣不说话,只能自己先开口,否则还不知静默到何时。

殿台之下的诸臣有几人听闻嗣君之言,想出言又不好开口。

“诸公是想问孤,何以先君于齐突发恶疾,如今先君已葬,孤尚未遣使问责,加师征讨是吗?”

“正是,臣不才,不知先君失于齐,嗣君为何不加以讨伐。嗣君若要讨伐罪齐,则臣愿为三军先锋。”姬同说完之后,左侧有一员武将出列道

姬同见得此人,正是历史上在齐鲁会盟时劫持齐桓公的曹沫(有人说曹沫就是曹刿,笔者认为曹沫与曹刿是两人,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姬同向来对这位在战场上有勇有略,却对政治不甚明了的曹将军多有好感,认为若是能够任用得当,也是一员能够独当一方的将才。

“曹将军请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孤,也请在座的诸位卿大夫们细细思量。”姬同自然也要听听军中诸将的心思。作为一个有为的国君,就要兼顾到各方各面地意见,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别人的意见自己可以不采纳,但是倾听别人的谏言却要做到。

“遵命。臣思虑,先君于齐骤得恶疾,诸国俱是知晓,我鲁国先是因先君国丧之际不能擅动兵戈问罪,如今国丧已毕,若是不加以征讨,诸侯必以我鲁国好欺,诸侯若以我鲁国好欺,必然起兵来犯。国人见嗣君不问罪于齐,必然心生疑虑。诸侯攻于外,国人疑于内,恐非社稷之福。”

“曹将军有此心思已是长久了吧?否则也不会说的如此清晰。将军之思孤亦曾思之。非孤不孝,不欲为先君复仇,只是先君之疾我鲁国君臣虽知晓内情,却苦无齐罪之证。孤若以先君之仇而讨齐,恐诸侯不服。再者,鲁齐交锋不下十余次,每多齐胜鲁败之事,将军岂有不知。孤若冒然以先君牵强之事与强齐交战,恐鲁国子弟有失。孤为鲁国国君,非只是姬氏子弟。岂敢以一时之愤误国人。若上不能报君父之仇,下不能保鲁国子弟。孤又如何见鲁国父老。将军若是有心,还请将军努力操练军士,孤必有以报齐。”

曹沫听罢姬同之言,想一想也知道是自己太过着急了,弑父之仇非比其他,那里有可能不报。伏地道:“曹沫是个粗人,不知嗣君的心意而妄自猜度,几陷吾君于不孝。臣不敬,乞我君治刑。”

“将军快些请起。将军能明孤之心思,孤深感欣慰。昔日夏桀有关龙逢而不知任用。将军不欲孤为不孝之君而不惜触君于面,孤有将军如此之臣,若是不知任用?却因忠君之言而废黜,那孤岂非连夏桀都不如?君父之仇孤安敢忘却,还请将军能够时时面责于孤。”

曹沫闻言深受感动,拜地言道:“臣受君之训,岂敢不知轻重。君若有伐齐之时,臣乞为先锋。”,言罢方才归列。

毓正殿,未时中交。

姬同想起之前仆告诸侯与觐见天子之时,对上卿苏应与上大夫申濡吩咐探听的事因为安葬鲁桓公与自己冠礼之事而不曾询问。今日得时,正好细细相询。

“嗣君,苏上卿与申大夫、施大夫曹将军俱已到了毓正殿外。”

“请他们进殿吧!”姬同放下手中的毛笔。毕竟用刀在竹简上刻字可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那需要大量地时间和毅力。姬同那里有那么多时间刻竹简。

“臣等参见嗣君。”

“好了,毓正殿非是中室殿,诸位俱是孤之股肱,不须太过多礼。坐下吧?”姬同也不想将时间浪费在礼仪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