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论军(2/2)
“诸国只有宫室设有常驻军,此外臣并无听说设有常备师之事。”
姬同听罢沉默下来。苏应等人见嗣君沉默不言,也不敢打扰。一时之间殿中针落可闻。只听得殿外脚步之声传来。
姬同知道春秋之时诸国没有设置常备师一是因为当时人口基数不足,劳动力不够。二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公室所收的赋税不多,不足以支撑起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一直到战国之时生产力急剧增长,各国国土方圆千里,国赋充足,人口众多。所以才支撑的起常备师。现在国力不足,想要大量设置常备军肯定不可能,可人少了还不如不设。
人数少又要起作用大概只有骑兵了,骑兵在于一击而走,气势威猛、速度极快,超强机动攻击,对打击敌军军心作用很大。春秋之时是笨重战车的天地,在齐鲁丘陵之地实在难以展开。只要有三千骑兵,基本就是无敌的了。
“诸公,孤思虑设立一支常备之师,用来应付外敌地突然入侵,常备之师的战斗力远胜临时征召之士。若是有一支常备之师,我鲁国在战场上与诸国争胜就可增长数成胜算。此事孤已思量良久,今日想听听诸公的见解?”姬同想了好一阵子抬起头来,看着苏应、曹沫等人说道
苏应等人相视看了一眼,有些意外,苏应为上卿,嗣君问话自然不能不答:“嗣君,设常备之师事关重大,昔日便有卿士提过此事,只是常备之师太过消耗国力,先君俱是因此而罢。现今国家财赋恐不足以支撑常备之师。再者,常备之师人少则无用,人众则国财有困顿之局。到时不但不能为国谋利,反而成为会公室的负担。嗣君还请三思。”
“此事孤已思虑过,国家之困孤岂有不知,孤思虑再三,准备建立一支新式军队,人数不须很多,只要二到三千即可。若是能成,其战力不下三万之师。”
苏应等人面面相觑,不知什么样的新式军队能够只须三千就有三万之师的战斗力。俱是觉得不可思议。
曹沫是军事之才,当然喜欢战斗力强悍地军队,也十分期望率领像嗣君所言的军队征战。听了嗣君之言,连忙问道:“臣不才,愿闻嗣君之言。”
“曹公认为战车交战有何长处与短处?”
曹沫思想之后说道:“战车冲锋时气势强大,威猛,对步军杀伤力甚大。但是局限太大,在崎岖之地不易展开冲锋,而且冲锋的时间太短,不能连续攻击,行军之地限制太多。可以行堂堂正正之战,不利于进行暗袭之事。”
“曹公所言极是,孤对此也思虑良久,战车局限太大,不能进行机动作战,若是受到地势所限,恐怕反而会被步军击败。受到地势所限的战车连步军都不如。这些都是战车的劣势。”
“孤之意是新建一军,名为骑兵。往昔军士乘于战车之上,骑兵则乘于马匹之上作战。若是遭遇战车之时可以从侧翼进攻,一击而走,战车想要追击骑兵是不可能的,骑兵却能追击战车、步军。骑兵最为称道之处在于机动作战能力极强,朝发夕至,气势宏大,可以反复攻击。最利于长途奔袭,攻敌不备,出其不意。如此之师,哪里是战车可以相提并论呢?”
苏应等人闻言惊诧不已,骑兵之威在心中是可以想象的,若是练成,必然能够压服诸侯,齐国也是不在话下。
“嗣君之言臣认为可行,只是马背颠簸,短时可以乘坐,长时间就有些困难了,军士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难以在马背上作战。”曹沫已然明了姬同所说的骑兵威力,但也很快看出训练骑兵的难处。
“公言甚是,此事孤也有所思虑。想出了一个可以使骑兵长时间进行作战的方法。”姬同说完又道:“诸公随孤到屏前来?”
姬同跪坐到主位上,于竹简之中拿出一卷帛书展开至于案上:“诸公且看,此便是孤为骑兵战马所配置的乘具,有此乘具,骑兵便可长时间乘于马匹之上。”姬同所绘之物自然是改变骑兵作战的利器高桥鞍与马镫,还有马掌。制作简单且实用。
苏应等人看着帛书,不知为何,自然不会乱言,等着嗣君细说。
“此物便叫做马鞍。先于马背之上垫上厚垫,再将此马鞍缚于马背之上;此为马镫,用以踩踏上马,还可用来控制马匹奔跑的方向。免去了骑兵双腿须紧夹马腹的困难。如此骑兵便可以一手执缰,一手执兵作战;此为马掌,负于马蹄之下,避免马匹长时奔跑马蹄受伤。有此三物,骑兵便是如虎添翼了。”
姬同见苏应等人看着帛书不说话,笑道:“此事孤既与诸位商议,自是不会强行为之。故而方与诸公议决。孤夸夸其谈自是不敢使诸公信服。此图曹公先取去,按图制作此三物。孤与诸公共试是否可行。”
(看小说到网)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