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萨尔浒之战(2/2)
从军事眼光看来,杨镐之攻略计划几乎鲜成功希望,做统帅的没有遣派搜索部队,敌情始终不明,也没有指明左翼为主攻、右翼为辅助,仅仅平行并进,四路主将各不相属,战线广袤300公里,自部队开进后主帅即失去掌握,至兵败之后,杨镐始悉部队已与敌军接触。
努尔哈赤这边却稳杂稳打,全心全意打这场仗,面对明军四路围攻,努尔哈赤不鎞不抗集合八旗兵力,打歼灭战。首先,以八旗精锐迎击欲立首功的明军主力杜松部。三月初一日,双方对峙在萨尔浒山。努尔哈利用杜松派兵袭击界凡之时,猛攻萨尔浒明军,明兵溃败,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的杜松战死。接着,努尔哈赤将兵北至尚间崖,击败马林部,马林逃往开原,叶赫兵仓惶撤退。这时,努尔哈赤回师南下,诱敌深入,在阿布达里,围歼刘铤东路军,刘铤阵亡,姜功烈所部朝鲜兵投降。杨镐闻知三路军惨败,急令南路军李如柏撤回。努尔哈赤用了5天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明军文武将吏死者310多人,士兵身亡者45800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此役是关系到后金与明兴亡的关键一仗。当年六月,后金打下开原。七月,攻占铁岭。从此,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进攻,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开始全面崩溃。
在明军战斗方面,北京政局亦影响杨镐之决心。此时明帝已多年不临朝,奏折留中,拂意者不加批答,六部堂上官遇缺不补,内阁大学士只有方从哲一人,此人成为众怨之尤,被攻击指摘而无余力,希望能迅速立功。为了建功他曾“发红旗日趣杨镐进兵”。使本来就没有胜算的主帅更加失去掌握,政局不稳,将士在外打仗也困难重重。
满方将领亦亲临前线,但他们专恃骑兵,组织单纯。在战斗中,不仅努尔哈赤亲率坐骑一千独当一面,而且其子皇太极、大贝勒、侄尔阿敏台吉也上场杀敌,引兵打仗。
在内忧外患下,明军很难有大的作为,几乎节节败退,场场阵亡,杜松与刘綎已在当年四月死于战场,马林亦于3个月后捐躯,明军主将4人已失其3,仅有李如柏始终未遇敌,但在战役之后数日即为监察官纠劾。只因李如柏之父李成梁绾兵符于辽左时,努尔哈赤之父及祖为明军误杀。李成梁因努尔哈赤年幼,视之如子侄,给予赡养,是以努尔哈赤与李如柏有兄弟香火情。因此李如柏在战争中仍被怀疑,“何以三路之兵俱败?何以如柏独全?”或许存在通敌嫌疑。当时明帝仍未置可否。但一年半后辽事战情更坏,此事再被提及时,李如柏为明志,自杀而亡。
主帅杨镐兵败之后立即引咎辞职。但明廷却仍“姑令策励供职,极力整顿以图再举”。但旋踵之间既失开原又失铁岭,杨镐终被拘押。此人在狱10年,但是并不死于万历朝,也不是死于泰昌天启朝,而于1629年崇祯帝治下弃世。以后继杨镐曾为经略者二人死罪,一人死于战场。死罪之中的熊廷弼不仅咎在主持辽东军事,而且因其地位,触发而加紧明末北京之党争。
萨尔浒、尚间崖及牛毛砦战事失利消息传至北京,都城米价立即陡涨,有识者已预料围城。虽说以大明帝国尚能挣扎四分之一个世纪,虽说努尔哈赤蔑视火器,以后尚要在宁远战场负伤死,但明朝之厄运已无可挽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1619年它已度过生死存亡中的一个转折点。明朝不能发挥本身力量,不能引用军事科技非只表现于一时一事,而有官僚组织及社会状态为背景,积习已成,1619年无非明一朝的弱点无情的暴露。
这场仗是使后金神威大振,外邦侧目,明朝为之震动的战役,改变了歴史的格局,也使后金有了进土中原的野心和信心。
萨尔浒战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努尔哈赤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的勇猛战斗作风,在五天之内,在三个地点进行了三次大战,战斗前部署周密,战斗中勇敢顽强,战斗结束后迅速脱离战场,立即投入新的战斗。后金大胜,明军惨败。这次战斗对双方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仗,从此,明朝的力量大衰,它阻碍女真各部统一发展的政策彻底失败,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的力量大增,它的政政治野心和掠夺财富的**随之增长,由防守转入了进攻。觊觎中土之日可见端倪。
(看小说到网)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