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节 大炼钢铁(2/2)
两地的政务交给陈近南和陈皓然、张秉强管理。顾祖禹主要到盐源矿区去指导矿山建设。另几个人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实验室里,丁勉重点放在制取硫酸、硝酸的工作中,他还和方以智一道研究炼钢方法的改进,戴梓继续研制枪炮。同时他和方以智、戴梓形成制度每天下午三个时辰进行集体研究,每天定一到两个主题。他们首先研究了把实验室中烧制焦碳的技术推广到焦碳厂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原来烧炭已经有一套方法,只是效率太低。后来他们进行了改进,就是在火炉上沏成密封的煤干馏室,上面有铁管伸出向外排煤质气,若可能的话就再把煤制气直接引导到下面做燃料,下面有石槽伸出向外排煤焦油,丁勉说这东西要统统储备起来,以后有大用场。这种方法经过多时的实践改进,一个月后终于成功了。有了焦碳,火炉的温度大幅度提高,为炼出高质量的钢材奠定了基础。同时炼铁的效率和规模成倍的提高。
清朝当时的主要的炼钢方法叫:滴钢炼钢法,就是人拿着大火钳夹住铁块伸到炼钢炉中烧同时炼钢人还要不断的转动铁钳,铁块上的铁不断受到高温的烧炼最后变成液体滴到炉中成为钢材,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明清时期的主要的炼钢法。在盐源新建的炼铁厂一开始就是用的这种炼钢方法。但它的致命弱点是效率太低,而且炼出的钢质量不高。实际上在京城时丁勉他们四人就已经开始研究新的炼钢法:转炉炼钢法。就是将炼钢炉吊在火炉中,上面由机关控制着炉体不断的旋转,下面炉中的铁水均匀受热,而旁边鼓风机不停的吹着炉体使它不至于由于炉温过高而烧毁,这样反复煅烧多时整炉的钢就炼成了。丁勉提出这个设计思想是好的,但当时的条件使一些中间几个环节不易做到,到宁远以后他们把这种设计思想拿出来与一些炼铁多年的有丰富经验的铁匠共同商议,经过不断的实验改进,不久各环节的困难都有了解决的方法,一试,还行,虽然炼出的钢质量还不合格,一炉也只能炼几十斤钢,但它总算是一次就炼出的整炉的钢,这已经比滴钢法好了许多。丁勉看初步取得了成功,就把扩大产量,改进炼钢炉的工作交给了方以智和那些铁匠师傅。他们经过半年多的生产和改进,一次能炼出一百斤合格钢材的炼钢转炉终于在盐源钢铁厂建成了,后又不断的增加转炉的数量,钢产量逐渐提高了。丁勉想到转炉炼钢法炼钢必将成为日后战胜满清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研制中的关键技术只有几个核心人物知道,炼钢厂设在炼铁厂内的一个角落里,钢厂的工人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人员进出都有人检查。有了钢以后,丁勉开始把注意力放在造枪管和铸造大炮上。戴梓负责研究枪炮,自己的研究方向一直是烈性zha药,硫酸在京城里就制成了,这里的原料也不缺,但硝酸一时还没有进展。
宁远制药厂建成了,炼焦厂的产量也在不断的提高,更令人兴奋的是技校的学员在西昌城西二十多里处实习探矿时又发现了大铁矿,成色和规模与盐源铁矿的差不多,开采也不难。丁勉马上决定在西昌办钢铁厂,同时将雅安附近的煤矿买下来,以提供炼钢之用煤。所以工业基地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着。
丁勉仔细算了当前各种产品的产量。现在每天炼铁三千斤,钢一千斤,随着西昌钢铁厂的建成投产,这个产量还会增加,所以可以开始向市场推出铁制品了,这样就要建铁器厂,要在西昌建,成都建,在重庆建;要把全国各地的匠人吸引到四川来。焦碳每天两千斤,煤炭每天五千斤,这些都要增加产量。消炎粉的产量也比京城里的大。他把谢全林和李柱找来,要他们通知李立。在成都、重庆建大的铁器厂,西昌这里也开始建铁器厂。由于当时铁制品奇缺,所以铁器厂的产品销路是不愁的。
护矿队也开始组建,铁矿管理所决定由李柱负责西昌的护矿队;刘新定负责盐源的护矿队;原来夔门十三寨的弟兄都加入护矿队中去。
同时加大从全国各地招徕匠人的工作,广东、汉中是重点。由于采取了主动的措施,全国向西昌移民的速度很快,每月都有二千人左右。杨名回来了,他谈起与吴三桂见面的情形,正如丁勉预测的一样,吴三桂正准备与满清摊牌,他让杨名率回天坛在京师配合起事。丁勉也没再对他说,只说让他去帮陈近南管理本地政务。
从广州来了两个外国人,一个是英格兰人叫比尔•凯特,这让丁勉想起了后世的比尔•盖茨,他想这叫比尔的是不是都很厉害,这个凯特懂的机械制造,据说他造出的织布机的织布效率曾在英国是首屈一指的。另一个是荷兰人叫克里夫,此人据说痴迷于炼金术,他一进入研究院的化学实验室就迷在里面不出来了。丁勉见他们来到心中自然高兴,最后由凯特和方以智、顾祖禹、戴梓一组组成机械研究小组,自己和克里夫组成化学研究小组,技校物理班和化学班的学员都成为他们的助手,研究工作逐步的开展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