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甘肃(1/2)
第276章 甘肃
冬季天短,很快就染上了一层灰暗,宫中不见一点绿,宫墙也透著暗沉,带上了几分压抑。
財政会议结束后,群臣出宫,嗖嗖的寒风呼啸出来,將眾人身上的大氅都吹起了几分,灌进冷风来,引的眾人拢了拢衣裳,快步往外而去。
杨士奇一行人围在李显穆身边,会议上皇帝可是布置下来了一个很重的任务。
杨士奇很清楚,这个任务虽然交给了自己,但具体要怎么做,他还是得问一下李显穆才行,首辅就是首辅,总揽內阁事务,没他点头是不行的。
“守正公,你看陛下交待下来的任务,內阁怎么做合適?”
內阁几人也纷纷將目光投向李显穆,皇帝的这项工作,靠杨士奇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到时候他们都会上手准备。
李显穆想了一下。
皇帝將这件事具体交给了杨士奇,那他就不便插手特別具体的事务,过犹不及也不好,不能显得他非要將所有的权力都揽在手里。
於是沉吟了一下后缓缓说道:“既然士奇问起,那我就说两句大概的要求吧,具体该怎么做,还是要士奇你自己想办法,如果真的有拿不准的,再来寻我,虽然要过年了,但我还是很欢迎你来我府上拜年的。”
杨士奇立刻温声笑道:“给守正公拜年,这不是应有之意吗?”
眾人纷纷笑起来,杨荣和杨溥心中满是感慨,在內阁中,和杨士奇的关係,他们二人是最好的,也是最了解杨士奇性格的,表面上温和,实际上却极其的强势。
以前杨士奇和李显穆的关係,也没有这么融洽,一直隱隱爭斗,尤其是在永乐年间。
但是现在杨士奇在李显穆的面前,却越来越没有脾气了,好像真的改性子了一样。
这不是杨士奇性格真的变了,而是李显穆如今的位置,让他不得不变啊。
其他人在感慨,但杨士奇的恭维之语,李显穆自己却没当回事。
也不觉得自己真的就把杨士奇压住了,让他没有二心了。
只不过,杨士奇是真正的聪明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站位。
皇帝朱瞻基不断的给李显穆累加荣誉,而且有別於其他內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晃晃的在昭告其他大学士,李显穆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皇帝和外朝是有矛盾的,对京城外的十九省以及数千个卫所,是不熟悉的,唯一能够信任的机构就是內阁,所以皇帝不希望內阁自己闹起来。
杨士奇明白这一点,所以杨士奇不会闹。
如果有一天皇帝需要杨士奇起来反对李显穆,做一颗制衡李显穆的棋子,杨士奇立刻就会站在李显穆的对立面。
是以,李显穆只是微微笑了笑,便开口指点道:“內阁在製作具体办法时,要考虑以下几个点。
首先要明白我为什么要提出这项制度呢?
在会议上我已经说过了,是为了大明的財政健康,以及防止贪污,那有没有可能它还有一些我没有想到的好处呢?
这些好处又怎么才能够更好的落实下去呢?
这就需要你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仔细研究一下。”
李显穆在“好处”两个字上落下了重音,而后又若无其事的说下去,但內阁几个人都是人精,已然听懂了李显穆话中有话。
几人纷纷对视了一眼,有些意味深长,专款专用这件事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
是明確日后的財政审批流程吗?
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贪污呢?
都不是。
最大的好处是內阁的权力又变大了,但这番话却不能对外直接说出去,这就需要他们琢磨著,怎么能够利用这一次制定政策的机会,让六部在財政上更多的权力,交到內阁来。
李显穆一看几个人的表情,就明白他们都听懂了自己话中的意思,面上微微一笑,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碰到愣头青,那是连听话听音都听不懂。
“具体到政策上呢?
不同的部门要有一些异同之处,眼睛不要总盯著六部五寺这些京城里面的衙门,下面的省府,也有一些事可以直接和內阁匯报审批嘛。”
內阁五人闻言悚然一惊,齐齐震惊的望向李显穆,脸上满是不可置信。
一直以来,內阁都是通过影响京城各衙门来影响大明的。
这是因为大明的六部权力直插最基层的县,无论是承宣布政使司、还是省下面的府,亦或者县,这三级衙门之中,都有完全对应六部的各个分支,各项事务都是直接对应六部匯报。
甚至户部、刑部这种人数极多的部门,在每一个省都有清吏司,这就是各自管一片省中的事情,和都察院的十九道监察御史是一样的道理,代表著六部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这才是大明废除丞相制度后的真正行政方式。
现在李显穆要直接让內阁插手地方,意思就是要让地方接受六部、內阁的双重领导,甚至因为內阁已经隱隱压制六部,要让地方也直接被內阁领导,这是真的想要恢復宰相职能啊?
虽然这只是一个財政权,但一旦开了这个头,他们都知道李显穆是不会停下来的。
况且李显穆本来就是吏部尚书,能够影响地方官员的升迁调任。
若是內阁连地方的人事、財政都有话语权的话,那李显穆时期的內阁可真的就彻底凌驾於六部之上,一定程度上变成宰相机构了。
毕竟!
李显穆至今为止,从来没有和另外五位尚书商议过大事,而每每在內阁中,和阁臣商议。
就算是托人说清走关係,也该走到內阁阁臣这里,实际上也是因为如此,內阁阁臣在朝野之中的声望,水涨船高。
內阁五人组震惊莫名,李显穆却好似没做什么一样,笑著问道:“怎么了,觉得不妥?”
一言惊醒梦中人,杨士奇立刻回道:“没有,守正公,没有。”
“只是有些不容易啊。”杨荣也立刻反应了过来,没说不做,只是表达了困难的前景。
內阁五人现在也看的很清楚,没有特殊情况,他们五个人是不会外调去当尚书了,会一直在內阁阁臣的位置上,直到贬謫、致仕或者去世。
那提高內阁的地位,自然便刻不容缓,在官场上,就从来没有不爱更多权力的人。
“事在人为,二十多年前,內阁还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机构,谁能想到会有现在这样的权势和地位呢?”
李显穆目光中满是鼓励和深意,“诸位都是大明朝最聪明的一批人,我相信你们能做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