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为筹建北平中医专门学校添一把火(1/2)
第293章 为筹建北平中医专门学校添一把火
上了酒菜,四人也不攀酒,只是隨著谈兴小酌。
席间谈到了施今墨、汪逢春两位,他们和萧龙友、孔伯华如今处於北平名医中的第一方阵,家里门庭若市,看一次病一般诊金是一块大洋。
然后四人又谈到了奉天张锡纯、赣省陆普笙、杨如侯、粤省刘蔚楚,这四人如今並称为海內四大名医,而张锡纯又和慈谿张生甫、嘉定张山雷,被誉为海內名医三张。
不过正如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医道造诣只要达到一定高度,各家名医临床看病各有所长,却也不能说谁在临床看病中就一定比谁强。
岂不闻偏方气死名医啊。
作为一个医生,真正能在歷史中留下巨大声望的,不仅得具有很高的临床看病医术,更得在医界做出巨大责献,比如出过什么著作,做出过什么惠及后世医学界的重大贡献。
就国內近现代著名中医中,真正被后世公推为近现代中医学史上第一人的还得是张锡纯。
作为国內中西医匯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於1909年发表过被后世医学界广泛推崇的临床医学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於1916年创办了国內第一家中医院,原歷史中,他还將於四年后(1926年)在海津创办中西匯通医社,在11
年后(1933年)还將在海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他为中医忙碌了一辈子,也对推动中医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而如今和他齐名的那些医生,在后世医学界的声望,尚且不及如今活跃在魔都医学界的丁甘仁。
现年56岁的丁甘仁,因在1907年和西医约翰比赛治疗伤寒病中获胜而一战成名,於五年前(1917年)在魔都创办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於三年前(1919年)又创办了魔都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在十分艰难困苦中为国內培养出不少中医人才!
而且他本人经方时方並用治疗急症热症,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之先河,对后世中医学界的影响很大!
可惜太过忙碌损寿,原歷史中,他比张锡纯还早去世7年,於四年后(1926
年)就去世了。
而这丁甘仁,却是在座惲铁譙的同乡和好友,他办两所中医学校,也得到过惲铁譙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我以为当今救中医之关键,创办中医院尚在其次,为国內培养大量中医人才才是关键!泽周兄(丁甘仁字)为此已经在魔都创办了两所中医专门学校,但就全国来说,中医教学力量还是太过单薄,萧兄,孔兄,莫如你们北平也创办一所中医专门学校,如此一来,南北形成呼应,必能壮大中医声势!”
惲铁譙和大家碰一杯,看著萧龙友和孔伯华道。
萧龙友和孔伯华一齐皱起了眉来,这个想法他们早已有了,可办一所医学校哪有那么简单!
如今北平因为经费紧缺关闭了一家內城官医院后,还有一所外城官医院,这家医院以中医为主,兼设有西医。
学校方面,西医如今在北平有一家国立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可北平还没有一所中医学校!
人家西医办学校有政府支持,中医没有政府支持啊,民办的话,太难了!
除了筹资艰难外,凑齐教师也难!
“铁譙兄,办一所中医专门学校,非是不想,实是太过艰难啊,萧兄为此在政府那边多次呼吁了,可偏偏得不到重视。
而民办的话,经费难以解决,教师队伍也难以组织啊。
咱们中医,歷来门户之见就很重,帚自珍,不愿向外人传授医术医技。
这要办一所学校,去哪里找经费?去哪里找教师?这不是说说就能办成的!”孔伯华皱眉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