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思想准备(2)(1/2)
西元前312年己酉季秋初六。
继《荀子礼制》一书激起千层浪以后荀况接着又抛出了另一颗巨雷《华夏族》一书正式面世。
书中引经论典旁征博引探古寻源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中原各国还是边塞各族都是三皇五帝的后人大家都是一个民族华夏族出身。华夷之分只是人为原因所造成并激烈地抨击了以文化强行分割华夏族大家庭的言行鼓励华夏族大家庭内应该文化交流互通有无共同繁荣。
斯时华夷之辩也就是华夷之别正盛华夏一族的言论一出立刻引来学者们的激烈争论不过面对《华夏族》一书中详实的论证资料反对者也难以找出反驳的依据只好从文化习俗上来进行反驳一时间风起云涌。
各国朝廷见凌云志不断弄出一些学问上的问题整风弄雨反而对他彻底放心了此人不研究军事反而专门研究一些旁门左道的事情可看出胸无大志无意图谋他国之志逐渐对他失去了戒心。
凌云志更干脆不但将《华夏族》一书作为了各级学校的必读知识而且更是组织起了一大批学者担任传播文化的使者深入边塞各国传授文字教授知识宣传礼制思想、华夏一族的理念。
各国皆以其为疯子凌云志顿时在辽东奇人、辽东圣人的外号外又增加了一个辽东疯子的外号传遍天下。
凌云志毕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传播文化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展进程对形成大一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识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都是后话。
荀况待《华夏族》面世以后悠然离开蓟城继续各地游学的历程。
随即凌云志又开始了对行府、军府、监察御史府各机构大刀阔斧的改革为顺利建国开始铺路。
改行府为枢政院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设宰相左、右相。
设立八部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农部、教部、商部为主要的政务部门。
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升降、调动、备案等事设尚书左、右侍郎下统吏司、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分设郎中、员外郎二人。四司官员分掌如下:吏司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员外郎其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司勋郎中掌官吏勋级;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