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2)
凡子听着二子他们内衣外衣的,又想起了睡衣的问题,睡衣到底算什么衣裳呢,阿康和元元晚上睡觉时换睡衣吗。~~~~
第十七章
重要会议通知
上午第二节课大课间时,刚刚做完广播体操,凡子和军子陈兵他们几个男生正在操场上创拐1,李萌和几个女生在一边儿扔布袋儿。刘丽丽从教室跑出来,扒着二楼的栏杆冲他们大喊:“顾凡,陈兵,赶快回教室!李老师有重要通知,快点儿!”
这个小马屁精,下课也不让痛痛快快玩会儿,几个人停下来,慢腾腾向教室走去。
李老师正站在讲台上向门外张望,见凡子他们进来就说:“同学们坐好了,下面我宣布一个重要会议通知。今天下午一点半,全班同学到人民体育场参加一个重要大会。所以,上午的三四节课我们就不上了,大家抓紧时间收拾一下,准备放学。”
李老师说到这里,教室里响起一片“嗡嗡意安静!不要影响其他班上课。我再说一遍,下午一点半带着小板凳准时到操场集合,不许迟到、不许带零食、不许……”李老师不许还没说完,又响起一阵喧哗声。
李老师加大了嗓音说:“注意!不准在半道儿插队。我们班是代表育新学校参加这个重要的会议,陈兵还有王建军你们几个忘性大的同学,千万不要忘了带板凳。现在下课!”
听完李老师的重要会议通知,凡子心里一阵阵高兴。前排的军子回过头来冲凡子挤挤眼。凡子冲军子努努嘴,稀里哗啦把桌上的东西划拉进书包。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重要大会,同学们早就习以为常了,有时候正上着课也是说走就走,没人关心重要会议的重要内容,反正与自己无关,不上课比什么都强。
第三节课是历史课,同学们离开教室时,教历史的黄老师进来了。军子急忙凑上去和黄老师打招呼,黄老师微笑着向同学们点头致意。
黄老师刚来时,军子特别腻味这个小里小气的黄老师,经常在历史课上捣乱。看着军子毕恭毕敬的样子,凡子又想起了黄老师第一次给他们上课时,被军子气的哇哇大哭的情景。
2.婶子大娘给点儿饽饽吃呗
那是个冬天的下午,窗外飘着细小的雪花。炉子上午就灭透了,教室里阴冷阴冷的。下午快上课时,值日生又把炉子生着,上课以后,教室里还飘着浓浓的煤烟味儿。同学们打开窗户,刺骨的北风夹着雪花从窗户里钻进来,打透了同学们身上厚厚的棉衣。凡子紧紧裹着棉猴,缩着脖子,可肚皮和大腿还是冰凉冰凉的,手脚早就冻麻了。李萌脖子上严严实实围着一条厚厚的围巾,两只手缩在棉套袖里紧紧抱在胸前。
李老师领着黄老师走进教室,把黄老师介绍给大家,同学们才知道,李老师后边那个矮墩墩的小丫头儿就是新来的历史老师。这不像个高年级的大姐姐吗?也是个小四眼儿啊!怎么这么矮呀!同学们在下边小声议论着。当李老师说到黄老师是师范学校毕业时,同学们哄堂大笑。李老师愣了一下才明白过来,原来同学们把师范学校听成吃饭学校了。李老师狠狠地说了一句少见多怪,然后客气地把黄老师让到讲台就走了。
黄老师长得又黑又瘦,梳着两条细黄的小辫子,鼻梁上架一副白边儿高度近视眼镜,镜片厚厚的,衬的黄老师的脸显得更小了。黄老师从讲台后边绕到前边,先清清嗓子,然后做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说:“同学们,今天天气比较寒冷,希望大家抖擞精神,战胜寒冷。你越怕冷,天就越冷,你越不怕冷,天就不冷了。”说到这儿,黄老师挺了挺胸膛。黄老师看着四敞大开的窗户又说:“同学们,从物理学的角度讲,烟的重量比空气轻,所以烟往上飘。咱们先把窗户关上,一会儿就不呛了。”说完黄老师带头儿把教室前边的窗户关上。
同学们对黄老师说的说法特别感兴趣。看着空中飘荡的烟心想,历史老师还懂物理,不简单,不愧是吃饭学校毕业的。可过了一会儿教室里更呛了,大家就有些不耐烦了,开始在下边交头接耳说小话,打喷嚏,搓手,跺脚。黄老师停下来,透过镜片瞪着大家,同学们才稍稍有所收敛。
教室里的烟渐渐散去了,同学们也安静下来。黄老师的心情自然而然放松了,讲起课来也顺当多了,不由自主地就流露出浓重的家乡口音。
刚开始,同学们觉着新鲜好玩儿,可越听越不是味儿。黄老师的口音忽上忽下七扭八拐,中间还夹杂着许多稀奇古怪的语气词。快跟唱戏的差不多了。
同学们听着黄老师的家乡话,忽然现黄老师的口音有些耳熟,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儿听过,就开始交头接耳说小话递纸条儿,互相探讨黄老师的口音出处。有说东的有说西的,最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快下课时,凡子还沉浸在李老师拍皮球的回忆上,军子回过头怪腔怪调地对凡子说:“婶子大娘行行好,给点儿饽饽吃呗,叔叔大爷可怜可怜给口儿吃的呗。”
什么意思呀?要饭的?怎么还主动降了一辈儿?凡子就势充大辈儿说:“孩子,今天大爷家里没剩饭,明儿再来,大爷给你留着白面馒头。啊?”
军子顾不上搭理凡子,一连又重复了好几遍“婶子大娘给点儿饽饽吃呗”,凡子更纳闷儿了。军子小声说:“笨蛋!”。李萌看看军子又看看房子,捂着嘴偷偷乐。“笑什么笑?”凡子没好气地问。
李萌光笑不说话,凡子问急了,她才把手从套袖里拿出来给凡子写了张纸条儿:“你听不出军子的口音和黄老师的一模一样吗?”
“噢!真是!”凡子恍然大悟,支棱起耳朵再听,一点儿不差。这小子绝了。凡子打心眼儿里赞叹军子的耳朵,想用一句成语来形容,想了半天也没想起耳聪目明来。
每年开春儿青黄不接,黄老师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便扶老携幼成群搭伙涌入城里要饭。白天,他们或端着一只破碗或擓着篮子挨家挨户串。夜里找个背风的墙根儿或门洞就凑合一宿。
那些日子,槐树院里一天得来好几拨儿要饭的,凡子耳朵里都灌满了“婶子大娘行行好给点儿饽饽吃呗,叔叔大爷可怜可怜给口儿吃的呗。”
太熟悉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真笨!凡子一边埋怨自己,一边把军子这个现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迅传播出去。/一会儿,教室里“婶子大娘行行好给点儿饽饽吃呗,叔叔大爷可怜可怜给口儿吃的呗。”就“嗡嗡”回荡开了。
陈兵更是兴奋不已,趁黄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站起来比比划划,伸手缩脖儿做端碗要饭状,引得同学们一阵阵大笑。黄老师回过头来时,陈兵早坐下了。黄老师再写时,陈兵又站起来接着比划。面对同学们无缘无故的笑声和吵嚷声,黄老师担心自己讲错了,索性拿起讲台上的教案照本宣科念起来,可底下的说笑声依然不断,黄老师再施瞪眼法也不灵了。
渐渐的,说笑声越来越大,黄老师站在讲台上,两只眼睛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一句话也说不出,眼镜滑到了鼻子头上。同学们见状更是得意忘形,不知谁大声喊了一句“婶子大娘给点儿饽饽吃呗。”黄老师终于坚持不住了,扔下教案哇哇大哭着跑出教室。
黄老师跑了以后,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同学们才现,他们把新来的历史老师气哭了,气跑了。在中八班,生这样严重破坏课堂纪律的事件还是第一次。同学们互相埋怨指责,纷纷查找“婶子大娘给点儿饽饽吃呗”的始作俑者。大家你指我,我指他,互相指责了半天,最终也没把那个始作俑者找出来。军子不时回过头冲凡子使眼色,意思是让凡子保密。凡子故意装着看不见,李萌一直笑眯眯看着他俩,凡子知道她绝对不会出卖军子和自己的。
黄老师的口音就是革命
第二天,李老师对全班同学做了整整一堂课的严肃批评教育。李老师说:“你们嫌黄老师的口音难听,这是忘本!告诉你们,抗日战争还有解放战争时期,黄老师的家乡和我们家乡一样,都是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黄老师的口音就是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就是朴素的阶级感情和阶级立场。”
“如果没有黄老师家乡的父老乡亲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游击队,推着小车舍生忘死支援前线,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李老师把黄老师的口音问题上升到了无产阶级感情和无产阶级立场的高度,同学们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大家都静静地听着李老师的训话。
“你们有什么资格嫌黄老师的口音难听?你们的口音呢?更难听。咧咧的,二声不会,乱用儿化音,猴儿、老头儿、面条儿,难听死了。还总是偷工减料,丢三拉四,偷梁换柱,都是你们干的。”李老师连着说了仨成语,把同学们都说愣了。看着同学们大眼瞪小眼,李老师知道他们没明白,就解释说:“比如,扩大的扩,正确读音是kuo,你们读成ke,说完,怕同学们不明白,又在黑板上写上汉语拼音。还有弄,正确读音是g,你们读g,腿读tui,你们却读成老师仔细地分析着,同学们还是不太明白。
凡子听着李老师训话,看了看旁边的李萌,就和李萌悄悄说起李老师刚来时闹的一次笑话。
那是李老师刚接了中八班的语文课,还没当班主任。一天李老师给同学们纠正汉语拼音的音调,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拍”字,然后注上拼音pai让大家跟她读:“p-ai拍,一声拍。”同学们就大声跟着读:“p-ai拍一声拍。”一连读了两遍,同学们的声音很不整齐。李老师觉着还不够深入细致,就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领读:“p-ai拍,拍皮球的拍”,没想到这次到李老师把后边两个拍皮球的“拍”读成了三声。同学们听了先是一愣,过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这是李老师不小心把自己的家乡口音读出来了,紧接着教室里爆出一阵哄堂大笑。李老师站在讲台上还纳闷呢,愣愣地看着下面,后来才现自己读错了音调。凡子和李萌说到这里忍不住全笑了。
“顾凡,难道你们觉着我说的不对吗?可笑吗?”凡子和李萌的小声打断了李老师的训话。凡子和李萌赶紧闭了嘴。
“行了!”李老师说着口气又严厉起来。自己不怎么样,还总挑别人的毛病。这件事要一查到底,必须把带头闹事的人揪出来,彻底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希望大家不徇私情,勇于揭检举,坚决向坏人坏事作斗争。“
直到下课铃响过好长时间,李老师才阴着脸结束了训话。教室里的空气都好像凝固了,同学们还从没见过李老师这么大火。
接下来的几天,同学们个个提心吊胆,军子更是战战兢兢。再后来,不知是李老师忘了,还是以为通过训话已经达到了教育目的。此事终于不了了之了。
李萌这些日子倒是好过多了,军子再也不敢无缘无故地往后推桌子挤凳子了。
4.孔老二吃元宵
时间长了,同学们渐渐对黄老师的口音就习惯了,再加上原本干巴巴的历史课,被黄老师讲的妙趣横生,一堂课下来就像听故事一样,同学们又渐渐喜欢上了黄老师。
讲到春秋战国时期,黄老师结合批林批孔的政治形势,给大家讲了一个孔老二吃元宵的故事,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孔老二本是一个干巴巴的瘦老头儿,整天拎着条腊肉干儿,满世界跑着宣扬他的克己复礼。而在黄老师嘴里,孔老二却活灵活现,生动形象起来。
“孔老二贼心不死妄图复辟资本主义,不得人心,四处碰壁。”黄老师在教室里来回溜达着说。全班同学们的目光紧紧追赶着黄老师,生怕漏下一句话。
一天,孔老二和他的弟子来到鲁国贩卖他的克己复礼。师徒几人走得又累又饿,看到前方有一个小饭馆边急匆匆赶过去。走近一看,门前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大馅元宵一文钱一个。”徒弟们大喜,眼巴巴地看着孔老二咽口水。
孔老二故作镇静,摸摸兜儿,只剩一文钱了。怎么办?孔老二看着牌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命大弟子子路取来笔墨,趁左右没人,将牌子上“大馅元宵一文钱一个”的“一”字上加了一竖。变成了“大馅元宵一文钱十个。”之后孔老二领着徒弟们大摇大摆走进饭馆,一下子要了十个元宵。十个元宵下了肚,师徒几人还是没饱,孔老二又大声吆喝店小二上元宵汤,几个人喝了一碗又一碗,直到把店里的元宵汤喝干了才住嘴。
算帐时,孔老二理直气壮地掏出一文钱,“啪”地一声拍在柜台上转身就走。店小二不干了,上前拦住他们说,你们一共吃了十个元宵,应该给十文钱。
孔老二听了瞪起三角眼说,你牌子上明明写着大馅元宵一文钱十个!你怎么说一个呢?店小二说,我们写的是一文钱一个,怎么是十个呢?孔老二不急不慌地把店小二拉到门口一看,店小二顿时哑口无言了。心想早晨掌柜的刚写的一文钱一个,怎么这会儿变成十个了?
这时孔老二早带着徒弟们扬长而去了。饭铺门口只剩下傻呆呆的店小二。
路上,徒弟们纷纷称赞孔老二足智多谋。孔老二哈哈一笑说,我这还给他们留着面子呢,如果我再在十字上面添一撇儿,那咱们就得吃他一千个元宵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