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小杜老李(1/2)
五岁孩子的身体里,装着快三十岁人的思想,每过一天,李沂就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似乎又多了一分。离裘甫起义只有不到十年,因此,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也不得不主动挑起大梁。
京兆府是他事业的起步,众幕僚虽说绑在他的战车上,但也得让众人看到希望,比如有望立为储君,将来以太子之尊即位为皇帝,否则众人如徐庶进曹营般,一言不发,那有什么用呢?
“杜参军事,您现在是正五品上,众幕僚中您的俸禄可不低哦,不会再难以养家糊口了吧?”李沂笑眯眯地看着杜牧。
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字牧之,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又称杜十三郎。
他不止诗文杰出,政治才华也相当出众,少年读书时,正值宪宗讨伐藩镇,那时他就非常关心军事,甚至还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二十三岁时更写下了著名的阿房宫赋。
有一次献计平虏,被李德裕采用,并且大获成功。李德裕因此很欣赏杜牧,但杜牧在朝中与牛僧孺私交甚好,被李党认为他是牛党一员,而被外放为刺史。
在地方期间,他的政策亦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古往今来,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书生气误国。
什么是书生气呢?一般而言是行事太过于理想主义色彩,不善于妥协,不能根据现实在平衡中求发展,过于拘泥成法而不知道变通、缺乏大局观等等。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书生气在需要极强现实主义思维的政治斗争里不堪一击,最终总是以悲剧而结局。
然而治国总是以文臣为主,尤其在晚唐这种堪乱时期,更需要文臣没有书生气,该折节就折节,该杀人就杀人,该打仗就打仗。
小杜博通经史,却没有那种迂腐的书生气节,精于兵法军事,尤其在治乱与军事方面,他非常专注擅长。
如赤壁中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他写下此诗,用意也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小杜如今就是李沂的军师,用李沂前世的话来说,小杜是一个很好的参谋长人选。
小杜在今年被提拔为吏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因不满意宰相白敏中等人朝政无作为,多次以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为由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得到批准。
这群幕僚现在没人敢把李沂当小孩子看,对着朝政上下一通点评不说,更是当面指责李德裕,还让他不得不接受,这可不是一个小孩子能有的政治见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