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河山家国梦 > 引子

引子(2/2)

目录
好书推荐: 大明仪鸾司 天蓬又被贬下凡 国疆 次元运动会 魔法之海贼入侵 书评游戏之向我许愿 韩娱之倒骑驴老司机 帝辛的事件簿 独一无二的风 洪荒不朽界

很可惜1976年国家恢复高考取消工农兵大学生,初中文化的刘十农彻底失去了成为大学生的机会。当兵他当时也过了年龄。据说那年得知自己不能上大学也不能当兵之后,刘十农到二爷家里哭了一宿。二爷很疼自己这个看着长大的同族孙侄子。第二天,二爷让老伴烙了十张大饼。带着这十张大饼当口粮出远门去长岛找了自己抗战时期的老战友。于是刘十农成为了长岛渔政局后勤处的一名合同制采购员。后来他在长岛渔政局干了十年,局里精简人员,没学历的刘十农理所当然的被写在了精简名单里。

没办法刘十农回到村里。跟刘百润的母亲—一名乡村教师结了婚。刘十农总是说,我当年是全县最年轻的乡团委书记,总不能跟老百姓一样种苹果、出海。于是他成了一个乡间小古董贩子。大家不要认为乡间古董贩子是一个富有而又体面的职业。胶东乡下的古董贩子称为“拉乡”。说白了就是骑着自行车或者摩托走街串巷收收小铜钱、老烟卷广告之类的东西。古董贩子分为两种,一种称之为“圈里的”,这些人并不走街串巷。有眼光,有钱,有自己的古玩店。在店里喝喝茶聊聊天便可有大笔进项。另一种则是刘十农这种“拉乡的”。每天骑着摩托、自行车走街串巷,也并不懂古董的价值。往往十块或者八块收来古董,十五或者二十就在那些古色古香的店里卖给“圈里的”。“拉乡的”们其实并不属于真正的古董贩子,更近似于收旧货的乡间脚商。

“今天收着啥了?”刘百润的母亲关切的问道。

“没啥东西,五块钱买了两个铜钱,明天赶集上朱桥镇上卖个十块二十的。你得管管儿子了,都快上学了,成天就知道在村里疯耍。”

“管管管,你这是吃灯草灰放轻巧屁。我这一年天天在学校管孩子,就放暑假能打几天麻将,你咋不管呢?”

“爸爸,我看看你收的小铜钱来。”刘百润很喜欢父亲收的铜钱一类的小东西。

“喏,看,这上面写着至正通宝。你把新华字典拿过来去。我查查后面的年代表,看看至正是哪朝的年号。”刘十农显然对皇帝的年号并不了解。需要借助新华字典后面的历史年号附表来搞清楚这枚铜钱的年代。

刘百润踮着脚尖从柜子上拿下字典递给刘十农。“爸爸,拿来了,给你。”

“哦,好。查到了,至正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是个元朝钱。明天卖个十块二十的,爸爸给你买梨膏。”

刘十农所说的“梨膏”是胶东方言。也就是糖葫芦。对于七岁的刘百润而言,元朝是什么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元朝的这个小东西明天可以让父亲换成柴米油盐,换成“梨膏”。

孩子的总是充满幼稚的好奇心。刘百润把这枚带着铜绿色的铜钱捧在手心,仔细的端详。他不会知道,这枚铜钱穿过近千年的历史长河,经过无数贩夫走卒、市井小民的手。近千年的历史,那些伟大的皇帝们尸骨已经灰飞烟灭。那些皇冠、龙袍要么流失海外,要么毁于战乱,要么变成某些大博物馆里的珍藏。这些不起眼的铜钱却经过一个个伟大的时代,散落于现在中国的各个角落。

刘百润不知道,在六百多年以前,他们所在村庄的祖先正是因为十几个至正通宝铜钱从遥远的四川迁徙至千里之外的胶东。刘百润更不知道,六十多年前,因为十几个至正通宝铜钱,他的祖辈们在胶东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目录
新书推荐: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