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风(三)、(1/2)
小学生的课程对陆风来说简直不值一提,对他而言,上课的时间只不过是用来发呆或偷偷在课桌底看课外书的时间。
他同桌的女孩偷偷用余光去看搁在陆风腿上那本厚厚的红色封皮的书,整页整页密密麻麻的字让她脸都发麻了。她笃信自己连里面的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当陆风合上封皮后,她还是认得了书名上的其中两个字——社会。
母亲的严酷训练开发了陆风的大脑,让他的数学和逻辑思考能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年龄,但是在历史、社会、政治等文科知识却仍十分匮乏。这时父亲提供的书房正好派上了用场,他对游戏不感兴趣,却利用网络大肆搜索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也是他裹腹的精神面包,司马迁、希罗多德、陈寿、布丹、卢梭、亚当斯密、埃米尔·迪尔凯姆……
他惊奇地发现,不管人类个体的智商看起来有多高,群体的智商总是要比个体智商低。也就是说,过多的人聚在一起并不代表群策群力能使整体变得聪明,反而是变得更加愚蠢。
只要仔细思考就不难寻得佐证——个体智商在群体中很容易被抹平而失去独立思考,也会由于盲目相信权威而使个体沦为工具。历史的车轮就总是在这样的错误中螺旋上升的,不管是君权神授还是民主选举,同样的错误总是反复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
正是由于自身的这种缺陷,人类社会才产生了制度和分工,制度和分工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蜂群思维,从而提高了群体智商。制度越完善,分工越精细,群体智商就越高,而这种制度与分工的载体,就是国家。
然而,作为国家的首脑,其智商和决策往往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前途。专制国家中的明君能使国力强盛百倍,反之昏君则会使盛世转弱,国力式微。与之相对,民主国家采用了讨巧的少数服从多数制度,首脑的权力得到制约,权力更替也更加频繁。虽然历史最终证明了这种方式更加先进,但是不管制度和分工如何完善,仍避免不了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的窘境。
假设这种想法是成立的话,是否一个智商超群的国王会比一个同样智商超群的共和国元首更出色地管理一个国家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