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大业第一步(上)(2/2)
夏铭三人听到这里都兴奋不已,他们这些年来早就盼着知道这个秘密了。大家各自吃了一牙香瓜,冯荠开始说:“我是个炼丹的江湖野郎中,二弟是个教阴阳学的先生,五弟是个打铁的铁匠,逝去的三弟和被捕的四弟都是小武馆的教头,表面看起来我们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你们或许心里会以为我们这些小人物要干一件大事,那是痴人说梦蛇吞象吧?”
说到这里,冯荠目光转向夏铭,问道:“铭儿,你这样想过么?”
夏铭赶紧摇头说:“没有,没有,我从没这么想过。在我心目中,师父们都是隐名埋姓的大英雄,绝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冯荠微笑说:“但愿铭儿心里真是这么想的,不过你说的隐名埋姓倒是真的。说起我们要办的大事,先要说说我们五个结拜兄弟的真实身份。”说着冯荠收起脸上的笑容,向三个徒弟正色说:“我先讲一个故事,这其实不是故事,而是历史上的真事。你们都知道三家分晋的事吧?”
三个徒弟都说:“这么大的事情谁不知道?七十年前,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自称诸侯。”
冯荠点头说:“你们说得不太准确,应该是在六十八年前,赵、韩、魏三家分了晋国的国土,开了一个家臣篡位国君的极坏先例。不过三家分晋之后,一直没得到天下诸国的承认。只是十八年前,年老昏庸的周天子威烈王,竟然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家为侯爵,让赵、韩、魏三国成为名正言顺的诸侯国。”
岳潇芩插话说:“周威烈王固然是昏庸,但赵、韩、魏三国也是乘人之危,取巧迫使周王册封。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一天,忽然雷电大作,一个霹雷直击周王的传国之宝九鼎,把九鼎都震倒了。九鼎是周王的镇国之器,九鼎被震倒,世人纷纷传言这是周王的天运即将终焉的预兆,把周威烈王吓得够呛。赵、韩、魏三国听说这个消息,立即派出使者去周王那里,声称只要周王正式册封他们,他们三国将誓死保卫周王。周威烈王知道赵、韩、魏三国都是一等强国,一旦有这三国的庇护,周王朝就安稳了,于是周威烈王就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家为侯爵爵位。不过这还是比晋国低一个档次,因为晋君的爵位是公爵。”
冯荠接着说:“二弟说的不错。周威烈王册封赵、韩、魏三国,是有他的私心考虑。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它让天下人感觉到篡君夺位的大逆不道也是可以被承认的。”
说到这里冯荠咳嗽一声,喝两口水,继续说:“刚才的话说远了,咱们还是回过头来说三家分晋的事。二百五十多年前,晋文公创建三军六卿的军政合一国体,晋国靠这种国体迅速强大起来,国力盛极一时,成为春秋霸主。”
夏铭悄悄问南郭逸说:“三军六卿的国体是怎么回事?”
南郭逸说:“所谓三军六卿,就是全国分为上、中、下三军,每军由正卿和亚卿两人统帅,这样三军共有六个统军卿,这六个卿把持了晋国的兵权。”
冯荠继续说:“可是后来晋国的三军六卿国体出现了大问题。因为六卿是掌握军政合一大权的长官,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达到与国君分庭抗礼的地步,最后晋国政权实际上落入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六卿之手。后来,六卿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范氏和中行氏两卿战败灭亡,晋国六卿变成了赵氏、韩氏、魏氏、智氏四卿。范氏和中行氏两卿灭亡后,他们的封邑本该归还晋国公室,可是四卿不经过晋君的同意,就私自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邑。晋出公是个有血性的君王,他不满四卿放肆地把持朝政,但自己却没有力量制止他们,于是他就偷偷派人出使齐国和鲁国,请他们出兵讨伐四卿。可是不幸这事走漏了消息,四卿得知晋出公请齐国和鲁国出兵讨伐他们,不由大怒,一齐出兵进攻晋君。晋君的军队哪能抵挡得了四卿的军队,晋出公只得逃亡齐国,结果病死在半路上。”
大家听到这里,都为晋出公的遭遇而感叹。冯荠喝一杯水,继续说:“晋出公死后,本来该轮到晋出公的太子姬韵继位,可是四卿却另立晋室旁系王族姬骄为晋君,这就是晋哀公。晋哀公是个傀儡国君,对把持朝政的四卿唯唯诺诺。后来赵、韩、魏三卿又联合起来消灭了智氏,三卿消灭智氏后,同样不经过晋君的同意,私自瓜分智氏的封邑。晋哀公死后,晋幽公继位。晋幽公更是对三卿怕得要死,甚至反过来向三卿行朝拜礼。这样赵、韩、魏三卿就更加肆无忌惮,干脆瓜分晋君剩下的公室土地,只把晋国的故都绛城和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晋国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大家听了三家分晋之事,又是叹息不已。冯荠接着说:“我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史书上记载的故事。不过我下面要说的,就是不见史书记载的故事了。”
三个弟子一面使劲摇着蒲扇,一面听冯荠讲话。夏铭和荀士良对历史不太熟悉,听得津津有味;南郭逸熟读史书,对冯荠这些常识性的故事不感兴趣,屋子里又热,未免有昏昏欲睡的感觉。现在南郭逸听到冯荠要讲史书上不见记载的故事,立即大喝一口水,精神一下就提起来了。
紧闭门窗的屋中燥热难忍,冯荠刚才说了不少话,又热又渴,喝了两杯水,才继续说:“当年太子姬韵和晋出公一起逃往齐国,晋出公死后,姬韵本想回国继承王位,可他得知四卿已经立姬骄为晋君后,就不敢回国了,只得逃往齐国躲避。跟随晋出公一起出逃的,本来有一大帮文臣武将,晋出公死后,这些人见大势已去,都纷纷回去效忠新君了,只剩下六位忠诚的大臣,继续留在姬韵太子身边辅佐他。这六位忠臣中,有两位是晋君的御前将军,一个姓石,一个姓封;有两个是晋君的贴身卫士,一个姓澹台,一个姓冯;还有两位是文臣,一个姓蓝,一个姓冉。”
南郭逸恍然大悟地说:“我猜到了,五位师父就是那六位忠臣的后人,石三叔是姓石的御前将军的后人,封四叔是姓封的御前将军的后人,澹台五叔是姓澹台的贴身卫士的后人,冯大伯是姓冯的贴身卫士的后人,我们在邯郸遇到的蓝丰邑是姓蓝的文臣的后人,至于我师父,那一定是姓冉的文臣的后人,后来改姓岳了。”
冯荠微笑点头说:“逸儿果然聪明过人,你猜对了大部分,但也有没猜对的。好,我还是接着往下说吧。”
冯荠接着说:“六位忠诚辅佐着姬韵太子在齐国住了多年,大家想着天下的局势会有变化,太子会有复国的希望。可是天下一直没有出现有利于太子的形势,世人渐渐把姬韵太子忘了,复国变得越来越难。这时太子和忠臣们都已在齐国娶妻生子,这样我们五兄弟就出生了。此后我们的父辈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我们的父辈都是一流的武功高手,他们把自己的功夫倾囊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几兄弟的武艺都不亚于父辈。”
夏铭和荀士良也点头叹道:“怪不得师父们的武艺如此高深,原来师父们的父辈是国君的御前将军和贴身卫士,都是一流国手的后人啊。”
冯荠抹去头上的汗水,有几分自满地点点头,接着说:“姬韵太子也生了一位王子,不过在小王子长到十五岁的时候,姬韵太子就因病去世了。姬韵太子去世后,六位忠臣没必要再在齐国住下去,他们就陆续回到晋国的故地,有人去了赵国,有人去了魏国,有人去了韩国。后来我们的父辈也陆续去世了,把晋国复国的遗愿留给了我们。所以在九年前,我们五兄弟,还有蓝兄弟和冉兄弟,我们共七人一起盟誓,誓死复辟晋国。”
夏铭三人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明白师父们所说的盟誓原来是这么回事。冯荠继续说:“我们五兄弟的武功固然不俗,但这离复国所需要的功夫还差一大截,可是我们自己的武功已经无法再更上一层楼了。所以我们商议,我们五兄弟各收一个徒弟,先学好本门的武功,然后再让每个徒弟学会其他兄弟的武功,这样每个徒弟都是我们五个人武功的结晶,徒弟的武功就会大大高于师父,有了武功绝顶的徒弟,我们的复国之梦就有希望了。”
这时南郭逸插嘴问道:“大师伯,您说的故事我基本上明白了。您们五位师父培养我们,是希望我们能够成就复辟晋国的伟大事业。不过有一点我不太明白,刚才您说当年盟誓的七位,除了我师父以外,其他六位我们都知道来历了,只是我师父的来历还不清楚,他是冉家的后代么?”
冯荠微笑道:“我刚才其实已经说了,姬韵太子生下一位王子,他就是……”
南郭逸三人齐声惊呼道:“二师伯莫非就是那位王子?”
冯荠和澹台信点点头,岳潇芩则笑着说:“我只不过从血统上来说是一个王子而已。”
南郭逸颤声说:“师父,您是晋出公的亲孙子,是真正的龙孙啊。您这样高贵的王子,居然收我这个低贱的山野草民做您的徒弟,我是不是配不上……”
岳潇芩打断他的话说:“逸儿,别说傻话,你有什么配不上?你以为王子就是头顶上飘着彩云的异人么?所谓王子不过是血统上的,除此以外,我是和你们一样的凡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尽管岳潇芩说得这么轻松,南郭逸三人还是惊呆了半晌,他们万万没想到平时待他们非常随和,一点架子没有的岳潇芩,居然会是王子,是真正的龙孙。过了好一会儿,夏铭才喃喃地问:“二师伯,不,应该是王子殿下,您是王子,其他几位师父是臣子,您和他们称兄道弟,岂不是坏了君臣的名分?”
岳潇芩大笑道:“铭儿,你怎么君臣名分思想这么重,想得太多了。刚才大哥说了,我和几位兄弟都是在齐国出生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每天在一起读书练剑,还经常打架,谁也没想到什么君臣的名分。我们五兄弟从小就按照年龄的大小称兄道弟,谁也没叫过我‘王子殿下’。刚才铭儿叫我‘王子殿下’,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呢。你们别紧张,别顾虑,还像以前那样叫我,要不然就分生了,我也会感到不自然不舒服。”
南郭逸三人听岳潇芩这么说,才稍稍安心下来。南郭逸又问道:“师父,您既然是晋国王子,一定是姓姬了,能告诉我们您的真名吗?”
岳潇芩笑道:“岳潇芩是我的化名,我的本名叫姬杨。”
澹台信插嘴说:“我们五兄弟除了二哥之外,其他人都是真名。因为我们不是大人物,没人关心我们的名字,用真名也没关系。只有二哥是龙种,他用真名就会惹来危险和麻烦。今后大家不要叫他‘王子殿下’,也不要叫他的真名姬杨,还是叫他的化名岳潇芩,这样对二哥更安全些。”
南郭逸三人听了齐声说:“是!”
冯荠说:“尽管我们五兄弟平时不分尊卑称兄道弟,但我们的身份毕竟不一样。这次办大事,还是要由二弟来领头,今后咱们大家都要听二弟的指挥领导,共图复辟晋国的大事。”
众人都点头称是,岳潇芩谦虚地说:“既然大家推我出来领头,我再推脱就不好了,就赶鸭子上架来担当领头的事吧。”
于是冯荠让出中央的首席,让岳潇芩坐了。岳潇芩在首席坐下后,正色说:“我们五兄弟当年盟过誓,可是逸儿,铭儿和士良,我们收你们为徒时,并没告诉你们这个秘密,你们三人是第一次知道我们要干的大事是复辟晋国。这件事难度很大,也很危险,如果你们有人不想干,想退出,现在也还可以。”说着岳潇芩严肃地望着三人,说:“三位,你们愿意助我们共图复辟晋国的大事么?”
南郭逸、夏铭和荀士良相互看了一眼,然后齐声说:“师父,我们愿意!”
岳潇芩、冯荠和澹台信听罢哈哈大笑,岳潇芩让澹台信拿来一大碗酒和一把短刀,说:“既然三位徒儿愿意共图大事,就让我们来歃血盟誓吧”
说着岳潇芩拿起短刀,在手腕上轻轻一划,一缕鲜血流入酒碗之中;岳潇芩把酒碗和刀递给冯荠,冯荠也照样割破手腕撒血在酒中;接下来是澹台信割腕撒血,然后是南郭逸,之后是夏铭,最后是荀士良割腕撒血。
这碗撒入每个人鲜血的酒,又回到岳潇芩手中,岳潇芩端起酒碗,指天发誓:“苍天在上,岳潇芩在此歃血起誓,决心复辟晋国,不惜粉身碎骨。”
岳潇芩发完誓,喝一大口血酒,然后把血酒递给冯荠;冯荠也照样指天发誓,喝一大口血酒;接下来是澹台信喝血酒发誓,然后是南郭逸,之后是夏铭,最后是荀士良喝血酒发誓。
酒碗中剩下的血酒,再次回到岳潇芩手中,他对天举起酒碗,眼中含泪说:“今天本应该是我们五兄弟和五个徒儿,十个人一起盟誓。只可惜石三弟、封四弟和羊玉鹏小兄弟遇害,大哥的徒儿欧阳俊脱走,现在只剩下我们六个人。我们虽说人数少了,但我们会加倍地努力,决心完成复辟晋国的大业。”
说完岳潇芩把酒碗举到嘴边,一饮而尽,然后将酒碗“砰”摔在地上,砸个粉碎,众人都鼓掌起来,齐声说:“决心完成复辟晋国的大业。”
歃血盟誓之后,南郭逸说:“等复辟晋国之后,岳老师就是晋国的国王了,咱们为了岳老师复辟王位……”
岳潇芩急忙打断他的话说:“逸儿,不要乱说。我复辟晋国,并不是为了自己当国王。”
南郭逸不解地问:“按照正常的王位继承顺序,您现在本来就应该是国王的啊,只是您的王位被人篡夺了。现在我们帮您夺回王位,也是理所应当,您要是不当国王,我们费这么大的劲,图个什么啊?”
岳潇芩正色说:“你们听我慢慢说来。我父亲曾经是太子,如果他当年继承了王位,当然我这个长子也会继承王位成为国王。但这只是一个假设,事实上我父亲的王位被人篡夺了,这虽说是一个在暴力下造成的事实,但却是天底下的人都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我自己早就承认这个事实了,所以我也从没做过当国王的梦。我之所以想要复辟晋国,是因为在我爷爷之后的几位晋国君主,全是对属臣唯唯诺诺的傀儡,全是胆小怕死的懦夫,实在有辱于晋国建国七百年来的英名。只要能回复晋国的故土,回复晋君的尊严,我愿意支持现在的晋君做国王。”
冯荠插话说:“二弟这些话早就对我们说过,他的奋斗目标是回复晋国的故土,回复晋君的威名,至于自己的王位,全不在他的奋斗目标之内。”
南郭逸三人都点头叹服岳潇芩的风格。之后岳潇芩轻轻摆手说:“好了,大家起完誓,可以坐下来慢慢谈正事了。”
众人重新坐下来,等大家吃一些香瓜,解了解暑气之后,岳潇芩才开始说:“诸位,要凭咱们六个人的力量复辟晋国,难度极大,不知诸位有没有什么好的主意?”
众人都摇头,想不出复辟晋国的法子。岳潇芩见众人不说话,就接着说:“既然诸位没有妙计,小弟我倒是有一个主意。”
众人一听岳潇芩有了主意,都兴奋起来,冯荠说:“二弟颖慧过人,你说有了主意,一定是绝顶的妙计,快说出来我们听听。”
岳潇芩微笑着说:“我一直在琢磨复辟晋国的可行方案,最近终于想出一个比较可行的计划。……,诸位一定知道赵国的王子之争吧,市面上纷纷传言,说武侯太子赵朝府上的火灾不是不慎失火,而是烈侯太子赵章派刺客去放的火,还传说武侯太子赵朝并没有烧死,而是逃出去了。如果赵朝真的还活着,那么赵国的王子之争就还没有结束,赵敬侯的王位就不稳固,赵朝还有重新登基的可能。”
众人都知道赵国的王子之争,只是不知道这件事与岳潇芩说的复辟晋国有什么关系。岳潇芩接着说:“我多处打听,终于打听到可靠的消息,武侯太子赵朝还活着。”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是一惊,澹台信说:“武侯太子赵朝还活着?那么赵国王室又要为争夺王位热闹一阵了。不过赵国王室争夺王位和咱们复辟晋国的计划有什么关系?”
岳潇芩微微点头说:“五弟,咱们复辟晋国的计划,现在最可利用的就是赵国王室争夺王位这件事。”他见众人迷惑不解的样子,就做一个连环的手势,说:“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谓的‘连环计’;第一步,先找到武侯太子,表明咱们愿意效忠于他,帮他夺回王位。因为赵敬侯放火害人得到王位的做法不得人心,不少大臣都会支持武侯太子重新登基的。一旦武侯太子重新登基当上赵王,咱们计划的第一步就成功了。”
众人还是显出不太明白的表情,岳潇芩继续说:“第二步,就是夺取赵国的朝政。因为我们辅佐武侯太子重新登基,他感激我们,一定会给我们在朝廷中安排军政要职,我们利用手中的军政要职架空赵王,掌握赵国的朝政;第三步,一旦我们掌握了赵国的朝政,就迎接蜗居在曲沃的晋君来赵国,公开宣布废黜赵国,复辟晋国,让晋君在赵国复位;第四步,我们利用赵国的兵力,利用晋君复国的大名分,联合晋国过去的友国一同出兵讨伐魏国和韩国;第五步,打败魏国和韩国,收回晋国的全部故土,这样复辟晋国的大业就大功告成了。”
听完岳潇芩的话,众人恍然大悟,不由一齐热烈鼓掌起来。冯荠赞道:“二弟啊,你果然是姜太公再世,听了你的妙计,复辟晋国并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了。”
澹台信也称赞说:“二哥真是了不起,晋室出了你这么一位才华盖世的王子,复辟晋室的大业一定能成功。”
南郭逸接着说:“师父的连环计,一环紧扣一环,果然是妙不可言。我觉得这个连环计的关键在于第一环,也就是找到武侯太子赵朝,取得他的信任,帮他夺回赵王之位。要是找不到武侯太子,后面的一切都是空话了。”
岳潇芩点头说:“逸儿说的一点儿不错,我这连环计中,找到武侯太子,取得他的信任,是关键的第一环。不过我只是打听到武侯太子还活着的消息,具体他现在到底在哪里,我却也不清楚。”
众人一听这话,刚才的兴奋劲儿又消退了一大半,这人海茫茫之中,到哪里去找武侯太子呢?找不到武侯太子,复辟晋国的大业不就没着落了么?岳潇芩见众人失望的脸色,给大家鼓劲说:“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大家设法去找,一定能找到武侯太子。现在武侯太子害怕赵敬侯对他追杀,一定隐名埋姓躲藏得很深。我听到两种说法:一种说武侯太子隐藏在韩国,另一种则说武侯太子隐藏在卫国。”
大家一听武侯太子可能隐藏在卫国,又开始兴奋起来,说:“咱们现在不正好在卫国么?那就赶快先在卫国找武侯太子,要是找不到的话,再去韩国找。”
南郭逸却担心地说:“我们只有六个人,卫国这么大的地方,又去哪里找武侯太子。我想,是不是可以雇人帮咱们找,比如恩仇会……”
南郭逸只是随随便便地提起恩仇会,所以岳潇芩并没想到南郭逸和夏铭与恩仇会打过交道,就说:“哦,你们也知道恩仇会?恩仇会是个赚钱的帮会,只要出钱他们就替别人办事。不过他们那里的人很杂,如果让他们知道我们找武侯太子的计划,说不定会有人出卖我们。这种事情找外人帮忙总是有危险,最好还是立足于我们自己去找,实在找不到的话,再想请人帮忙的路子。”
众人都同意岳潇芩的意见。岳潇芩继续说:“既然诸位都赞成,那咱们明天就开始去找武侯太子。现在卫国找,找不到再去韩国找,只要咱们有决心,下工夫,打听到武侯太子的下落还是很有可能的。”
众人纷纷点头,岳潇芩接着说:“朝歌是卫国都城,人多消息多,咱们就先在朝歌城里打听武侯太子的消息。”
这时在门口守门的澹台师娘,也过来插嘴说:“我哥哥在卫国住了这么年,有很多熟人,不妨请我哥哥也帮忙问问武侯太子的下落。”
大家听了一致说好。岳潇芩又说:“明天在朝歌城里打听消息,只是咱们六个人一起行动不好,不如分成三组。一组是我和大哥的老年组,主要找老人打听;另一组是逸儿和铭儿的青年组,主要找年轻人打听;再就是五弟和士良的师徒组,主要找中年人打听。各位以为如何?”
大家都拍手称赞,说岳潇芩这三个组分的好。之后众人又兴致勃勃地七嘴八舌商量每个具体的问题,一直说到很晚大家才去休息。
晚上夏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一来因为是兴奋,一来也是因为天热,他干脆披上睡衣出去乘凉。他刚出门,就看到对面大树前有一个人影,定睛一看,原来是南郭逸。夏铭忙走过去,悄悄说:“大学兄,睡不着觉?”
南郭逸见夏铭过来,也悄悄说:“老弟,我太兴奋了,睡不着觉,你是不是也是太兴奋了?”
夏铭点头说:“是啊,终于知道了师父们的秘密,当然兴奋了。不过说实话,我真是非常意外,以前总以为师父培养咱们要办的那件大事,是让咱们去杀一个什么大人物报仇,没想到居然是复辟晋国这么伟大的事业,实在是让人兴奋啊。”
南郭逸说:“我也是一样。以前我猜想师父他们一定是不平凡的人,但没想到他们居然是身份这么高的人,更没想到我师父居然是晋室的王子。”
夏铭说:“是啊。不过说起来二师伯,他到底是王子,风度神采就是跟一般的人不一样。我对你说句实话,我到邯郸第一眼见到二师伯时,一下就被他的风度镇住了。二师伯自信的眼神,悠然的微笑,会让人感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但又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傲慢,不但不让人反感,反而让人不知不觉产生出一股敬意。现在我明白了,这原来就是所谓的王者风度啊。当时我就心想:跟二师伯相比,我师父就太没风度了。”
南郭逸笑道:“得了吧,要是你师父还活着,听到你这话非气死不可。不过你说的倒是不错,我见到大师伯和五师叔时,也觉得他们的风度不行,跟我师父不是一个级别的。特别是五师叔,身上一股铁匠的粗人粗气,我可不喜欢。”
夏铭也笑道:“五师叔不喜欢你,你就说他的坏话了。不过五师叔倒是个心眼实在的好人,你将来会喜欢他的。”
南郭逸转个话题说:“老弟,你觉得复辟晋国的大业能成功么?”
夏铭如实说:“说真的,我没多大信心。二师伯的连环计,好是好,就是环节太多,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这事就不行了。”
南郭逸点头说:“老弟,没想到你越来越聪明了,居然看出师父连环计的问题。你说的一点不错,师父连环计的环节太多,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很麻烦。不管怎么样,师父这样的王子能看上了我这个小草民做他的徒弟,也足够让我高兴一辈子了。”
夏铭说:“我看二师伯很喜欢你啊,要是二师伯将来真的当上了国王,说不定会让你当太子继承王位呢。”
南郭逸拍了夏铭一把,说:“你这是尽想好事。师父已经有儿子了,继承王位的好事哪能轮到我。”
夏铭想起来岳潇芩的儿子,说:“对了,我听说二师伯有一个儿子,现在秦国做事。为什么二师伯不让他儿子和我们一起共起大事呢?”
南郭逸说:“咳,这你还不明白?这叫做保全香火。万一咱们出了事,送了命,也不会连累到师父远在秦国的儿子,这样师父的王家血统就能延续下去了。”
夏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如此,看来二师伯是早有准备,连万一失败的事情都想好了。”
南郭逸说:“是啊,要是失败的话,咱们恐怕也会送命的。不过一个人总有一死,庸庸碌碌,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到死的时候,总会觉得白来世上走一遭的遗憾。不如大风大浪,轰轰烈烈过一辈子,那才叫过瘾呢。跟师父一起干这样伟大的大事,哪怕就是事败身死,也没什么可遗憾的……”说到这里,南郭逸认真地看着夏铭说:“老弟,要是万一事败身死,你会遗憾么?”
夏铭想也不想就说:“我们学武之人,本来就不是那种贪生怕死、想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的人。人们不是常说,武人要马革裹尸才是死得其所吗?我跟师父干这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就算不幸身死,也是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遗憾的?”
南郭逸握住夏铭的手,感慨地说:“老弟,你和我的想法一样,是我的知己啊。我这辈子遇到你这个知己,真是太幸运了。不过有一点,要是万一咱们事败身死,我可比你合算呀。你知道我肚子里有蛸蝥虫,本来也活不了多久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