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战前(二)(1/2)
姬同出了左正殿以后,想到既然要亲征,就要先找几个贴身亲卫才好。战场之上敌军看到自己的军旗还不全部帖上来才怪,士敬虽然颇有武力,但是只有他还不够,毕竟以后做事只有他一人肯定不行,还要物色几个人才才好。而现在的杰出人士都大部云集在军中,正好去看一下,顺便物色几个人才。
想好了之后姬同便换上盔甲,配上一柄青铜剑,也不乘车,只是带着士敬等**个亲卫就朝军营赶去。
现在在曲阜一带征集的后续军队正在赶往曲阜来集合,然后一起开往南境防邑。
原来的军队已经有一半去了防邑,所以剩下的军队全部驻扎在城南东门(曲阜城南有三门,中间叫稷门,右门即东门,叫鹿门,左门叫雩门。为了方便就不称本名了。)郊外,帐幕连连,人马喧嚣,操练之声不绝于耳。
姬同赶到军营外处就远远能够看见苏应、申濡等人的军旗高扬。这时的官员职不分文武,远远不如后世的文臣武将间的泾渭分明,遇到有战事,公卿士大夫就跟随国君披甲上阵,这也是君子六艺中要求击剑和射箭,驾车的原因所在。这种文武并用的要求也是自西周武王时就要求的,是上层贵族为维持其统治培训人才的手段。
姬同从六岁时就开始学习,在西周时,诸侯国的贵族子弟,不管是国君的子弟还是一般贵族都在国学上学。进入春秋之后就没有那么严格了,一般都是延请私人师傅入宫教学,所以姬同小时候就在公宫里学习,因为年龄小,不能击剑驾车,所以先学贵族中必须学习的六礼等力所能及的学业,而御车射箭对姬同来说现在还是较为勉强的,就算姬同想冲锋杀敌也不可能。
姬同自然排头走在前面,士敬等人紧随其后,刚到营门前十丈,就看见从营门中走出一个年大约二十的身穿甲胄的年轻人,只见他左手握着剑柄,铜剑斜插在腰间,背后还背着一张长弓,约摸怎么也有数石之力,这种长弓背着就挺累人,何况还要拉动此弓,看他将此劲弓背在身上的样子,一定早就习以为常了,想来此人也是个颇有勇力之人。
“尔等何人?怎敢冲撞营垒?快走快走!”年轻人几步上前喝道
姬同听到这年轻人大喝有些愣了,怎么不问清来人身份,是否有事就将人往外赶的。
姬同正在琢磨着,这时身后的士敬就走上前来道:“嗣君,这位就是苏上卿的三子,苏开。”
“士君识得他?”
“正是,臣小时便与之相熟。算起来还是远亲。”
苏开看姬同等人自顾自说话,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大怒,本来在这里守门心里就憋屈,还碰到这种不长眼的小孩,能不心怀怒火,冲上前来伸手就要将姬同抓过来揍一顿。先解了苏爷的一口怨气。
士敬看苏开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上前来,也来不及答话了,张嘴正准备喝止住苏开。
“士兄!你怎么在这儿,你不是在公宫任事吗?”原来平日士敬只穿元士之常服,今天因为来军营所以也找了一身盔甲穿上。所以苏开一时没有认出来。
“我就说吗?你这一身的武技勇力,怎么能逗留在曲阜陪个幼子?也太浪费你这身力气了”苏开走过来拍着士敬的右肩道。现在的君臣规矩远没有后世严,幼子这个称呼虽然不太恭敬,但也当不得什么罪,苏开平日不拘小节,与一般的贵族子弟大不一样,又在旅贲军中厮混久了,虽然在这种小节上屡次遭到父亲责乱,但是苏开当面乖巧,出了门还是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年龄大了,苏应对他的管教斥责也就少了。
士敬吓了一跳,这可是君前失仪,要是叫起真来,也要遭到劾奏的。不过还没等到士敬张嘴,就见苏开眼光凝住了,张着嘴。原来他刚刚说完幼子两个字时眼睛的余光就注意到了姬同,咕咚一下傻了。他不是笨蛋,马上猜到了这小孩子的身份,不由得额头上惊出了冷汗。
怎么办?他急智之间拟了两条计划:一,装着不明白,接着装傻,然后赶紧找个借口逃走。二,马上谢罪请罚,所谓不知者不罪,想来没什么危险。装着不明白,马上就会被士敬揭穿,自己还能走的了,还不如主动请罪。计议已定,苏开也英雄,马上低下头,因为身穿甲胄,不能全礼,只好单膝跪地道:“下臣苏开不识君颜,冒犯君威,请嗣君严惩。”
姬同没想到他马上就能猜出自己的身份,还能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就主动请罪,请罪还能为自己开脱,只说自己不识君颜,却不说言语不敬,倒也颇显急智。
姬同当然不会因为这种小事儿就去教训人,此时正是战时,用人还怕不够,那还能因为这种事惩罚人,这种情况反而是邀买人心的好时机。想到这些姬同就双手扶起苏开道:“苏君何必如此,所谓不知者无过,苏君能够勤于职守倒是应该赞赏才是。”姬同说到这儿不觉好笑,哪来他这么值守的,不由分说就把人往外赶。苏开也意识到了姬同的笑意,他可不敢为自己开脱,本来就是自己处事失当,能够让自己平安淌过去就算运气了。只好尴尬地笑一笑。
姬同看苏开有些不好意思,也不为己甚,道:“苏君,孤今日来营中是为了观览俊杰,还是先进营中再说吧?”
苏开这才回过神来,赶紧叫人打开营门,请姬同进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